石油普教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回眸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662 发布时间:2013-12-10
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着力构建高效课堂
——石油普教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工作回眸
“优化教学模式,构建高效课堂”,是石油普教三年来在改革的试验田里踩下的第一串“线条硬朗,轮廓清晰”的脚印。2011年课改启动、2012年课改推进和2013年课改深化是中心构建高效课堂的积极探索,也是中心上下颠覆传统教学模式、革故鼎新的大胆尝试。
2011年至今,中心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提高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突破口和有力抓手。积极实施变“讲堂”为“学堂”,“先学后教”、“以情定教”、“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通过三年摸索与实践,取得初步成效,也有了一些粗浅的做法和经验。
一、深度思索,寻找出路
石油普教成立以来,面对名校林立、生源争夺白热化;面对应试教育的锋刀利剑和升学率压力;面对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课堂和代代传承的“满堂灌”;面对被名校选择后的“二、三等苗”以及石油特殊的“留守儿童”,老师教的苦,学生学的苦,家长管的苦,可千辛万苦换来的却是中等的升学率,而失去的是教师的健康、学生的素质。大家都在苦苦寻思:像我们这样的办学条件,这样的生源情况,要全面提升教育质量,争创一流,路在何方?我们渴望找到一个真正对接素质教育,能够顺应教育形势、尊重教育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召开和《规划纲要》的颁布,让我们看到了前进的方向;高效课堂理论,为我们开拓视野,注入了活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还学生课堂学习主人的地位,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找到了落脚点;也为我们寻找路指明了方向,路在何方?路在课改!
二、学习借鉴,顺势而为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目标明确后,关键是要做,要行动。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从2011年初开始,中心先后组织管理人员和教师一百多人先后参加在河南洛阳召开的“第四届中国卓越校长峰会”,赴山东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观摩“336”、“271”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赴陕西宜川中学学习“三环节导学式”教学方法。这些学校褒扬自主学习、肯定合作探究、鼓励创新实践,尤其关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优秀人格品质的塑造,为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上找到了支点,也为我们在陕西教育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打开了通道。随之,各校也先后组织教师近200人赴山东等地参加体验式培训,120多人赴陕西宜川和山西太谷等课改先进学校实地取经。(此前,长庆八中引进了东庐中学导学案,66中的席瑞、咸阳子校的吴文宽、未央湖学校的魏荣华等教师开始在本校进行小范围课改)。为此,一场自下而上的课堂教学改革热潮在中心所属学校迅速拉开了序幕。
三、蓄势而发,激流勇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学习是为借鉴、临帖,是为脱帖,拿来是为我所用,因此。课改需要认真实践,去做。
1.顶层设计,行政给力。
行政力量是推进课改的强大动力。课改之初,中心经过大调研,大学习,在宜川中学召开中心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会,明确了引领推进课改的意见,提出“鼓励、支持、帮助”的原则,为课改定位导航。
每年年度,中心主要领导对课堂教学改革任务和目标进行安排部署。先后召开中心“教育科研年”、“课改推进年”、“课改深化年”启动仪式,明确了课改的工作思想、主题、目标、任务、措施、步骤等。
每年年底,中心召开课改总结表彰大会,主要领导先后5次发表重要讲话,阐述对课堂教学改革的认识,引领学校课改方向,为中心各学校大面积推进课改提供驱动力。同时,中心实行“学校课堂教学反馈研讨会”制度,近三年召开教学管理人员会议六次,进行总结交流,号脉把珍,共商路径。行政推进是课改良好开展的根本。
顶层设计是实施课改的路线图。中心制定的《中心课堂教学改革方案》,明确提出了用“两个抓手”、促进“五个转变”、达到“一个目标”的课改任务。两个抓手:一是导学案,二是学习小组。这是驱动课改的“两个轮子”。五个转变:一是促进教师的观念及角色的转变。传统教学中老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课堂的核心和主宰者。课改要归还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老师是课堂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二是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基本上是教师的“满堂灌”;课改提倡“先学后教”、“多学少教”、“以情定教”,老师只是针对问题点拨、指导、讲解。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教师一概不讲。三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传统学习方式为“学生带着耳朵听课”,学生跟着老师的思维转,完全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改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四是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总结等等;课改则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小组讨论合作学习—课堂展示—点拨总结。五是促进教学评价的转变。传统评价一节课,完全以老师的教为主。课改评价一节课,主要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把学生参与度、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收获、课堂幸福指数等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一个目标:就是全面促进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破解难题,稳步推进。
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2011年课改之初,课改者遇到的困难是前所未有的,教师的抵触、学生的不适应、家长的不理解、传统习惯的压力以及导学案编写,小组建设,课堂评价尝试,特别是升学率的压力等等,都向课改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部分老师到昌乐二中或宜川中学参加体验式培训时激情满怀,豪志万丈,可回来亲自实践,却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束手无策。面对强大的压力,中心先后召开了三次课堂教学改革专题研讨会,并多次深入学校召开座谈会和校际交流会,为学校和广大教师鼓劲打气,帮助支持,提供正能量。并不断推介中心各校课改好的做法,和学校领导老师共同商讨破解“冰点”,寻求“支点”的办法,及时从昌乐二中请11位专家到校现场指导,典型示范,打通瓶颈。各校还从宜川中学等名校请专家到校“会诊”,医治课改“疑难杂症”。学校还不断让教师“带着问题”去课改先进学校对症取经,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一些还不适应课改的教师,学校分批次派教师到课改先进地区通过“参与式”、“体验式”培训,唤醒广大教师教研教改激情,让教师从内心深处产生“优化课堂教学,体验教师幸福”的激情。
3.建章立制,激励助推。
三年来,中心根据不同年度课改主题和任务,先后制定下发了三份实施方案,制定先进奖励办法。每年制定编印《教师参训登记手册》、《教师培训管理手册》、《教师培训计划申报表》为课改推进助力并保驾护航。中心明确了学校主要领导为课改推进的第一责任人,担当引领,使课改有了组织保证。每年,中心对各校教师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评比,并作为年终学校教学目标考评的重要内容。各学校建立了适应课改有序推进的现代管理奖励制度、评价制度、小组建设制度、导学案编写等制度。
三年来,中心为了评价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到课改中去,每年召开课堂教学改革总结表彰大会,先后对课改先进奖励共计13.5万元。为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中心划拨课题奖励资金6.3万。为了鼓励教师取得教育教学成果,中心制定了《教师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和成果奖励办法》,已奖励教师8万多元。中心对评选的名师按每月划拨奖励津贴,三年共计奖励名师50多万元。
4.典型引领,研训导航。
教师是课改的主体。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教学技能的提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课改的前提。三年来,中心始终把示范引领作为推动课堂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不断培植本土典型,精心打造教改名校和名师。先后通过名师评选树立学科带头人13人,骨干教师14人,教学能手21人。18人被评为省级教学能手,其中有5人被评为优秀教学能手。为了点燃青年教师教改激情,引领青年教师积极投身到课改中去,中心通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及其它评选活动,树立17名教师为教坛新秀。
三年来,中心全方位,多途径、多层次、立体化进行教师培训。到目前为止,中心有900多人次参加国培和省培。有5人参加了出国培训。开展“阳光师训”活动27次,“名师大篷车”开进学校8次,带动全体教师参与培训,参与课改。聘请全国著名课堂教学改革专家举办讲座5次,邀请省级优秀教研员到中心各校举办讲座58次。为了强化学校样本研修工作,中心每年编写《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手册》,为教师学习培训、校本研修提供保障。
为了引领学校课改工作,中心从外省和本省各地邀请课改名师到各校上示范课152节,为了展示教师取得的课改成果,增强信服力,组织中心涌现出的课改先进教师到各校上展示课127节,集中与广大教师座谈交流53次。
为了不断提升教师的课改水平,学校不断创新校本研修方式。三年来,学校大力开展“示范观摩、同课异构、案例分析”等课堂教学研训方式;大力开展“专题讲座、案例点评、交流研讨”等专家指导研训方式;大力开展“以老带新、结对互助、QQ群交流”等同伴互助研训方式。
5.科研给力,项目带动。
科学研究是课改难题的克星。三年来,中心积极推动学校开展多角度多方位的课题研究。从课改开始,中心立项54个课题,通过多年探索研究,截止2013年11月,已有31个课题结题,课题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如长庆八中《学习小组建设研究》,未央湖学校《“基础+特长”教学与评价研究》,66中《教师专业发展与评价研究》等一大批课题成果给课改加油助威。课改中“问题即课题”、“谁提问题谁研究”、“小课题小步快跑”等办法,已成为课改前进的加油站。
三年来,中心为了助推课改,实施“阳光师训”项目和“名师大篷车”项目。学校鼓励教师以学校为基地,以教研组和年级组为单位,通过研讨课、公开课、示范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课改为标准,实施“人人过关”的课改实施战略,扎实做好“过关课—达标课—合格课”,逐一对教师培训,快速提升教师新课堂教学技能。
三年来,学校始终持之以恒坚持用项目带动课改。泾河中心学校在起始年级进行“素质拓展培训”和“校园文化广场”、长庆八中在学生中开展“大阅读活动”和“古诗文背诵”、66中“激情英语”和“餐桌文化”、未央湖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剪纸艺术”、长庆二中“激情晨读”和“大课间”、礼泉分校“五星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咸阳子校“一课二上三讨论”专题研讨活动、泾渭小学“百人腰鼓队”和“百人合唱队”,长庆七中“青年教师大比武”等方式全方位助力课改,加快了课堂教学改革步伐。
6.营造氛围,舆论助阵。
三年来,中心高度重视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努力营造关注课改、理解课改、支持课改、参与课改的良好氛围。中心在《陕西教育》、《陕西素质教育》、《长庆石油报》、《长庆电视台》等媒体进行专题宣传,凝聚教改共识。在中心网站建立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研究等专栏,中心教学部门发布课改信息及交流材料一百余篇,对各校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亮点工作及时总结推介,下发课改简报17次,编印《课改专刊》和成果集两本。向上级撰写课改交流材料3篇。学校重视班级文化建设,不断丰富课改内涵。学校利用校园网和宣传橱窗等对课堂教学改革进行连续集中宣传,利用家长会和课堂开放日等形式邀请学生家长走进课堂,直观体验课改的魅力,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
四、成效彰显,形势喜人
春风细雨,润物无声。三年来,在大家的辛勤浇灌下,课改的种子已在中心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一是学生素质变了。通过学习小组建设,以前课堂上学生发言细如蚊声,低头弯腰腼腆不见了,呈现的是落落大方,昂首挺胸,大胆自信;学生的交往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合作学习能力增强了,学生学习成绩提高了。通过课改,八中物理、礼泉数学成绩明显提高;通过课改,生生关系变好了,师生关系变平等了,班级风气变正了,学生合作,伙伴关系亲密了,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了。
二是教师队伍观念变了。教师由起初的抵触、被动应对变为积极主动参与,由原来的“要我改”,变为“我要改”,由原来的消极应付变为欣然接受。大家认识到,这次课改成功之处在于有抓手,有方向,有路线。为了坚定教师课改信念,校长们明确表示:课改升学率提高了是教师的,失误了是校长的。认为这次课改是多年来改革最有底气的一次,选择的思路是理性的,大方向绝对没有错,对这次课改是自信的。即使中考、高考成绩不佳,也绝不是课改原因,而是课改的人没有做好。
三是课堂模式变了。课堂不再是“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思维不断碰撞升华的平台。原来老师讲学生听,老师问学生答的“师中心”,现为“导学案引领—小组合作学习—课堂展示—教师点拨—达标检测”模式,“变讲堂为学堂”基本得到实现。教师们说:“现在要回到以前模式反而不适应”,学生们也反映:“回到以前学习方法反而不会学习”。学模、仿模、出模已初见成效。泾河中心学校的“三段七环节导学模式”、长庆八中的“一案一组四环节”模式、未央湖学校的“一案二要求六环节” 模式、泾渭小学的“三动一合六段式教学法”模式等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各具特点。学校已由学模、仿模向出模转变,且唯模式不固定模式,正积极探索多样化,学科化课堂模式。
四是导学案编写和使用日趋成熟,从质和量方面都有提高。课改初,大部分教师认为编写导学案是负担,一些教师有购卖的,有下载的,通过不断实践摸索,现在成为非自己参与编写的导学案不用,导学案编写也由原来一节一案,变为数节一案,“先学后教,以情定教”成为编写导学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目前所有学科的导学案都是任课教师协同备课组教师共同编写,教研室对导学案的容量提出了具体要求,并规定时间上传学校有关部门,统一审核签字印刷下发。同时每一学科都指定了学案检查负责人,定期检查,定期指导,期末对导学案编写好的教师进行奖励。
五是课改中坚力量基本形成,涌现出了一批课改引领者、课改明星。三年来,中心先后评选树立课改先进学校3所,先进教研室5个,先进教师55人次。在教育厅教学成果评选中,中心获一等奖9人次,二等奖27人次,三等奖41人次。在教科所组织的中小学教师教学案例、课件制作、课堂实录、论文等评选中,获一等奖23人次,二等奖35人次,三等奖52人次。有6名教师被省教科所命名为“教坛新秀”。先后有辛湘妮、贺昭等教师参加省厅组织的课堂教学改革巡回展示活动。
学校层面大力推行的“名师示范课、名师讲坛、名师课堂教学点课制度”,用课改明星推动课改,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六是班级文化建设成效彰显。学校高度重视文化引领作用,引导学校班级文化建设积极健康并富有个性地发展。各校都创建了班级学习小组文化建设专项评比活动,进一步规范了学习小组的命名、日常管理、成果展示、以及成员之间互相帮助、相互学习等内容。
五、实现梦想,任重道远。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回顾三年来的改革实践,我们既有付出的酸甜苦辣,也有收获的喜悦欣慰,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改革没有回头箭。既然我们认准改革的方向,正确的路线图清晰可行,我们船已到中流,我们要攒足劲、铆足力,勇往直前,才能更好的实现课改梦。
1.强化学习,提高认识
只有认识更加明确了,态度才会坚决,行动才会自觉。只有反复的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论。课改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机遇与挑战并存,成功与困难同在,我们只有努力学习,才能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迎接新挑战。
2.攻坚克难,寻求“支点”。
一是学习小组建设作为课改的抓手之一,是实现学生主人的关键。学习小组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还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与心血。如何挖掘每一个学生,特别是C等学生学习积极性,还需要努力探索;二是教学模式如何做到科学化、常态化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细化。教学唯模式但不固定模式,开始我们学模,仿模,有固定的模式,但改革到今天,理应出模;三是应根据具体情况实现学校多样化、学科多样化。同一学科也不能千篇一律,每节课都是几个环节,应是以情定教,以教材内容定教。有的课需要讲30分钟就讲30分钟,有的课需要四个环节就用四个环节,有的课不需要就不用四个环节;四是要发扬传统优秀的教学成果。过去通过实践检验的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不能丢弃,如拔高补差、分组实验、语文课的口头作文、课前诗歌朗诵等,都是富有成效的,绝不应丢弃;五是教学评价是目前的一个“冰点”,需要加强深入研究,使其真正成课改的“保镖”、“护卫”。
3.无缝对接,夯实质量。
任何改革都是为提升质量、效率、效益而进行的,课改的根本目的是要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当然也包括考试成绩。如何处理与毕业年级的接轨,还要进一步研究。如果到了毕业年级又回到以前的老路,就会将课改成效遗失殆尽。从理论上讲,课改使学生素质提高了,学会学习了,到毕业年级更应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如果把课改与毕业年级迎考对立起来,恐怕会成邯郸学步。因此,一定要加大这方面实践,既要保持课改的连续性,又要保证毕业年级取得优异成绩。目前一些学校探索了很好的经验,我们应该学习他们,不要再摸石头。
4、认真扎实,过细工作。
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课改工作要的是认真,是一丝不苟,来不得半点虚假和作秀。如此,会害了学生,害了学校。细节决定成败,要过细做工作,尤其课改到深水区,更要做细做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