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831 发布时间:2012-06-06
小组建设的几点思考
咸阳长庆子校校礼泉分校 马学凤
坚持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既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更是一种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其实教学改革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不会因个别人的不理解、不支持而停下来,或又走回头路。目前,我们的学生已习惯了我们原来的教学模式,突然出现新的事物,他们存在一些问题和想法是很正常的。目前的新课程改革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开始我们的学生还有些不适应,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尝试新的事物,保持热情,让学生的这份热情一直保持下去,慢慢成为一种习惯。对于学生反映的一些问题和想法,我们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课改的重要性,消除认识上的偏差。随着课改的推进,部分学生已产生倦怠情绪。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认为首当其冲是要做好小组建设,它将直接影响着学生对课改的态度和兴趣及学习效率和教学成绩。对于小组建设问题,我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解决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
好奇心人皆有之。作为初中的孩子,它们对于课改的模式当然是有兴趣的,尤其是分小组座,他们感到很兴奋,有些同学认为可以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可以交流或说话方便多了。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共同认识到合作型学习小组对促进自身成长、激发兴趣和提高学习成绩的重要意义,解决学生思想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二、营造自主合作的环境氛围
教室内的桌凳按小组讨论式进行摆放,四周的黑板以利于学生随时展示,在教室的墙上或黑板上悬挂张贴醒目的标语,通过营造这样的浓厚氛围对师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组织分工,明确职责
按男女比例认真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合作学习小组。通过实践我认为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由能力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组成,每个小组4人,成员不宜过多。成员的构成要考虑学习成绩好、中、差的搭配。组内成员要有明确的具体分工,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协调、记录工作。一定时间后,角色互换,使每个成员都能从不同的位置上得到体验、锻炼和提高,也有利于人尽其才、各尽所能、同伴互助、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小组成员间的座位以面对面或相邻形式为最好,这样更有利于互相学习、讨论,以达到充分交流的目的。小组的人员分配最好由任课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和决定。组和组要保持相对平衡和稳定性,这既有利于小组成员的公平竞争和教师辅导,也有利于学习活动的开展。
四、培训小组长,增强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
要想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小组建设中,小组长的能力及责任心直接关系着小组的发展和小组成员的学习效果。教师很有必要经常对小组长进行方法的指导,及时询问小组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对他们在平时小组活动中取得的亮点及时表扬,对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帮助解决,以保证小组今后的健康良性成长。当然小组最终的成功要取决于所有组员的努力,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的现象,所以除了小组长,我们也要培养每位同学的责任意识,让每位同学认清自己的责任,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责任。
五、激励竞争,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
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小组”的集体荣誉感,采取评比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方面的奖励,或者在交流中要求组内差的学生发言,他的发言与小组得分联系起来,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到仅仅提高自己的成绩是不够的,还必须尽力地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认识到小组的成功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认识到自己对于小组所承担的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
六、加强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技能的培养
导致合作学习小组解体或不能顺利进展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教师应该教给、训练和提醒学生掌握合作学习的方法。导致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方法——社交技能。在小组发展中,我们总会发现有的学生不管在哪个组都不受欢迎,肯定是这个学生自身的问题更多一些,所以,教师必须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教学生掌握必要的社交技能。好的社交技能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它们不仅能够使学生在小组里学到更多东西,对学生与家人和朋友和睦相处,以及在未来事业上的成功都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在小组中与他人友好而有效地合作,让自己成为受欢迎的人,要培养学生掌握许多社交技能。
1、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就是学会与人交谈时,克服浮躁之气和轻漫之举。要做到认真而仔细地倾听别人的发言,不随意打断或插话,听明白其它同学的发言,学会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在别人意见的启发下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怎样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怎样大胆地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小组成员必须听清老师的要求,听清小组分工的任务;要既能倾听教师或同学的表扬之词,也能接受批评。俗语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会倾听能使我们取长补短,弥补自己考虑问题的不足,也能使我们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会表达。仅仅会听是不够的,每个学生必须学会表达。在课堂教学的许多时候,经常只有那么几个活跃的学生举手,一些学生在参与小组合作讨论时根本不发言,也有一些学生表达不够清楚。为此,教师就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欲望,培养学生敢说话的勇气,把一些能够容易表达或简单的问题让不爱发言、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来回答,并给予他们肯定与鼓励,使他们能够有表现自我和获得成功的机会。
3、学会质疑。小组交流完毕后,副组长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组长,准备在全班学习时进行交流。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把关,就保证了小组学习的时效性。另外在小组活动中,鼓励学生在肯定别人优点的时候,还要敢于质问,不要害羞,不做声;有不同的见解和意见时,要敢于提出,大胆质疑;对同学们没想到的、没说完的,要勇于补充,这样就会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
4、自觉遵守组织纪律。合作往往是小组化的学习,人数不多,但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的,要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做到“活而不乱”。
5、学会宽容。多名同学近距离地座在一起,难免会出现一些矛盾和磨擦,教育学生认识到这是正常的,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不必斤斤计较,要学会宽容、谅解,为自己赢得他人的赞成票,成为受欢迎的人。
七、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评价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评价一定要客观公正,且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不同评价内容。只有良好的评价机制,才能能激发学生的合作兴趣,也才能使合作学习更为有效的开展下去。
1、评价应分为组内成员的自评、互评和小组自评。合作学习在追求达到小组整体目标的同时,还应实现个人目标。每周结束后小组成员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互评,最后对小组的总体进行自我反思,形成对本组的全面了解。
2、组间互评。通过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可以相互竞争,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共同提高。
3、师生合作评价。评价对象为个人和小组集体。集体是个人发展的基础,所以在评价中以小组的整体表现为主要标志,改变过去以个人成绩为标准的评价方法。对个人评价当然也不能忽视,主要从参与度、积极性、创新性给予适当评价,在评价时要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学习结果的评,每次都要以充满期望的心态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差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评价,同时引导学生自我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消除学困生的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通过评价的激励,使小组成员感到同在一条船上,休戚相关,荣辱与共,彼此团结协作,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各尽所能,做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
赞同
上一篇:梦想在前方
下一篇:导学案背景下的班级小组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