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9-86978177 / 8697817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导学案背景下的班级小组建设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628 发布时间:2012-06-06

导学案背景下的班级小组建设

长庆八中  陆凌睿

  学习小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是导学案教学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是基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因此,良好的学习小组,能够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极大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最大潜能,共同达成教育教学目标。下面我就班级小组建设这一块,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做法、策略以及反思和困惑。

一、转变理念

观念决定结果,意识决定行为。要想让导学案教学落到实处,见到成效,首先就是理念的彻底转变。在班级管理上,我的目标是变“被老师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这既是我的努力方向,也是我进行班级建设的指导思想。

二、确立发展目标,增强班级凝聚力,渗透“责任意识”的培养

小组建设的大背景是班级建设,良好的班风是小组建设的基础。首先,我认为班级要有凝聚力,就要有共同的追求和信仰。因此我们班提出了班训和班级口号。我们的班训是“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勤奋刻苦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告诉学生我们要做怎样的人,怎样去做;我们的口号是“每一粒种子都是希望,最棒的班级最棒的我”,告诉学生,相信自己,永不放弃。争当优秀,而争优的过程就是塑造自己的过程。由个人到小组进而至整个班级体,我们从做人、做事、学习、健康等方面提出了三年具体目标。在三年总体目标的基础上,制订了学期发展目标。同时渗透责任意识的培养,实现班集体和小组目标的过程,就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让每个孩子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小组和班集体中的重要作用和必须承担的责任。逐步给学生树立一个理念,那就是接受教育是我们的责任。对自己,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并努力培养获得成功;对国家,我们每个人的成就决定了共和国的未来。要让学生有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

其次,制定班规。如果让学生直接讨论制定难度较大,比如本学期实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原来的班级规范就得改进。我先提出一个试行版,五周后,在班会上分组讨论,提出删改意见,重新修订后张贴在教室里。

三、小组建设方法和策略

1、小组的划分

小组划分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男女比例分配尽可能合理,性格搭配要互补,让外向的同学带动内向的同学。座位的安排原则是:同一小组内,学优生可以相互探讨,又方便发挥其管理和导学作用,学困生也可以非常容易的请教学优生。一般每个组有两名学优生,这两名学优生必须有一名性格较为外向的,座位安排是居中成斜对角,对面是中等生,两头是学困生。小组内成员固定好后,小组成员之间的配合、小组之间的实力出现一些问题时,我及时的进行调整。该协调的协调,如果协调还不行,就考虑对座位进行调整。

2、组长的确定和培养

每个小组正、副组长各一名,正组长主抓课堂学习的组织,副组长侧重于纪律、卫生等方面的工作。小组长的选拔有四个标准:学习成绩要优秀,自律意识强,责任心、组织管理能力强,性格较为外向。

对于小组长和学优生,要给他们建立正确的管理理念:管理好小组和班级,人人受益;管理的过程也是自己能力提升的过程。适时地肯定、表扬、激励,使他们得到心理满足,产生荣耀感,激发他们更加尽心尽力地工作。依靠他们,班级出现了问题,先问他们怎么办,让他们时时刻刻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相信他们,给他们奖惩的权利,比如组内个人评优中,我汇总的大表考评成绩只占百分之四十,而组长的组内考评占百分之六十。组内奖惩班主任也绝不插手,如果出现争执,班主任只是疏解不做决断。同时还要严格要求他们,观察细节,及时提醒他们注意,但出现较严重的问题时,会在班上严厉地批评,并且加倍处罚,使他们在实施管理的同时也严格约束自己。

3、小组文化建设

组长带领组员定组名、组规,小组发展目标等,在制定时,应围绕学校的主流文化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组名,在班规框架内从合作交流、纪律、卫生、作业等四个方面制定出组内考评管理办法。依照每个同学的具体状况,分学科合理的制定出本组学习质量目标。

4、小组的评价和考核

小组的评价和考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班内考核,组间评比。这一部分的具体实施办法是依照班规量化考评。由于班规已经制定了细致可行的考评细则,没有随意加扣分的现象,所以量化考评得到了同学们的高度认可。这个考评是建立在详尽的记录基础上的,针对每节课有课堂活动记录表,有每课的课代表进行当堂记录。这份记录表不仅记录了学生个人在课堂纪律、课堂参与等方面的表现,更主要的是要将每位任课老师对每个小组的评价如实记录,纳入班级总体评价和考核。每天有值日班长和常务班长对考勤、两操、课间、集会等常规活动进行考评记录。两位生活委员对每天三次的卫生打扫进行检查和评分,并督促及时整改。每份记录表都是按照所属小组、考评项目来规划人名,具体操作学生只需标注符号,避免过多的占用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这些记录表每天放学前汇总到班主任,由班主任依照记录填写“个人量化考核日考评表”、“小组考核周汇总表”,并评出当天的考评名次,于第二天早读后发还给各小组。这样每个孩子每节课、每项活动都参与到考评中,每个孩子都能及时掌握自己每天的考评结果,有利于自我反思和修正。同时每个小组也能及时掌握小组当天的考评结果,便于组内管理和教育。

第二部分是组内考评,个人评比。这一部分的具体实施办法是依照组规量化考评。针对小组管理,有组内每日考核表,从课堂纪律、合作交流、作业上交、卫生清洁等四个方面由两个组长轮流负责进行组内考评记录。每日一小结,通报当天考评结果,组长有权奖优罚劣。每周依照这两部分的评价考核结果进行一次评优和评差活动,评出优秀小组、优秀组长、优秀组员和进步组员。对考评第一名的小组和前三名的个人,以及最后一名的小组和后三名的个人张榜公示一周。同时对优秀的小组和滞后的小组实行奖惩。这样做极大地调动了班干部的管理积极性,促进了每个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使班级秩序井然。

5、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

学优生和小组长是小组建设的核心,对于他们心理、情绪的关注决不能放松,他们往往容易出现阶段性的疲沓、疏懒,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对学困生缺乏耐心,自足自满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些学优生自私自傲,这都需要老师细致观察、及时提醒和引导。每个小组都有一到两名学困生,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他们往往自卑,难以融入,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对于这些孩子我采取的方法是随时随地一句话鼓励。比如整理当天的考评记录,发现这些孩子加分,下课或者课间操,叫到身边很随意的赞叹一句,这种即时随意的赞叹,容易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注,也会让他很快乐。

四、我的反思和困惑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班级管理的总体水平有所提高,学生在各项常规活动中表现突出。课堂秩序良好。但现在似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瓶颈期。一是学习成绩的提升缓慢、不明显。组长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常规活动的管理中,弱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而小组合作的核心目标应该是通过互动互助,让每个参与合作学习的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提高,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彰显自己的个性,从而取得共同提高。显然我们离这一核心目标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现状是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造成了好生讲,差生听的局面,甚至有时出现学优生相互探讨,忽略了其他学生的参与。能力强的学生参与机会明显较多,代表小组汇报的次数多,在小组活动中起着支配的作用,而个别小组成员则显得无所事事。尤其是学困生往往游离于小组交流之外。这样的后果是两级分化明显加大。针对这个问题,我对小组长进行了集中培训,目前效果还不明显。二是小组组织形式单一,组长负担过重。在小组管理过程中,我发现一些活动和措施不能落到实处,组长有时顾此失彼。后来李阳老师的一些做法启发了我,他将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很多考评、检查不是完全交给两位课代表,而是分解给其他学生,这样每个管理者只需做好一件事。使活动落到实处提高了效率。鉴于此我在小组组织设置中,加入了学科代表,这样在每节课上,组织管理者就增加为三人,减轻了组长的负担,有利于提高小组合作的主动性。目前这一措施才刚刚试行,效果还有待观察。三是小组内管理考评时有松懈,不能持之以恒,从而弱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也给各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影响。

 

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管理移交中心门户网站 陕ICP备14005224号 陕公网安备61019102000322

Copyright © 2024-2025    https://www.sxsy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左侧悬浮广告
+
悬浮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