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上海德育研讨会的感悟(长庆二中 罗润子)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061 发布时间:2012-04-06
参加上海德育研讨会的感悟
长庆二中 罗润子
时值春风和煦,桃红柳绿的阳春三月(三月十七日至二十日),有幸随团(中心德育工作代表团)赴上海参加了全国德育工作研讨会,期间,聆听了六位专家、优秀班主任的精彩报告,接受了团队心理体验式培训,参观、听取了两所中学德育工作实况与介绍。真是受益匪浅,感情颇深。
一、德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动。
冯恩洪教授指出:“德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动”。德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积极的道德行为要成为习惯,需要积极的情感回报。反思我们传统德育的最大悲哀在于其被动性和管制型,给学生的太多了,但过程体验太少了,没有情感体验的德育不是真正的德育。我们应把德育目标与学生实际、学校实际与教师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特别是要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实际结合起来,创造真实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积极情感的回报,使德育过程“入心入肺”,震撼心灵。冯恩洪教授认为,今天我们对教育效果的标准,已不再是“达标与及格”的层次,而应是对教育行为品位的追求。教育的方式应远离接受式,崇尚享受型,要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愉悦的情绪下,感动的体验中主动的进行参与,积极的得到发展。我们面对的是有差异的学生,应当提供有差异的教育,强调国家教材校本化实施,突出学校自身的特色。要提倡个性化德育体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感动的才是有效的。只有确实把学生的健康发展作为德育的最终目标,把为学生幸福人生奠定基础作为德育的永恒追求,把真实的情感投入到德育过程中去,才能以心换心,以情动情,赢得德育工作的“柳岸花明”。
二、把尊重放在德育的首位,用心灵赢得心灵。
尊重学生,建立民主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德育是让学生人格不断完善的过程,学生只有在受到尊重前提下才能有自信,在自信的基础上求自主。在民主,平等,有尊严的环境中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回想我们的工作,教师总是把尊重喊在嘴上,把民主与平等只是留在纸上。实际当中侵犯学生人权,蔑视学生人格,不顾学生感受,搞一言堂的现象时空见惯,德育自然也就变成了灌输与管治。与会报告的几位优秀班主任无不是把尊重学生放在德育的首位,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作为与学生交流的前提条件,关爱学生,用心灵赢得了心灵,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达到发展学生的目的。
我们与专家、优秀班主任相比,教育理念上的差别,思想认识上的悬殊固然有之,但更为严重的是教育智慧上的不足。反思我们的德育,或是用传统的方法去落实现代教育理念,或是对现代教育理念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缺乏教育智慧,找不到适合的方法与策略,无法让新理念,新思想指导自己的德育工作,更无法渗透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去。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成员李伟老师的班级管理小岗位设置尽显了她的教育智慧,因需设岗,因人设岗,定期轮岗的做法,既调动了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又锻练了学生能力,培养了责任感,还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优势发展。上海市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室带头人周菁老师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走近名人》、《一万个小时的追求》等贴近生活,任务具体,喜闻乐见,寓意深刻;李莉老师组织开展的“五快”训练:吃的快,走的快,说的快,写的快,穿的快,让学生养成了终身受益的好习惯。总之,他(她)们的教育生活充满阳光,热情洋溢,富有智慧,丰富多彩。
三、真情投入、爱心永驻,执着坚持是搞好德育工作根本保障。
对教育事业的无比钟情,对学生的倾心真爱,对工作品位的执着追求是与会报告人员的共同特点。他(她)们个个立志献身教育事业,人人视生如子,只要是符合规律之事就敢实践,凡是对学生幸福人生有好处的活动就去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真情使他们生活充实,真心让他们赢得情感回报,坚持使他们硕果累累。
四、注重学习,善于思考,及时总结是永葆德育活力的有效途径
冯恩洪教授每天坚持读书雷打不动,王开东老师每天阅读量要在一万字以上,其他几位老师也都有坚持读书的习惯。思考与研究更是他们工作的常态,总结提升,著书立说,使他们都成了专家型教师。学习与反思,能使人不断丰富,研究总结可让人步步提升,只有坚持学习、思考、总结,才能使德育教育充满活力。
下一篇:上海参观学习的感受与体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