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化——新课改背景下德育的方向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757 发布时间:2012-04-06
课程化——新课改背景下德育的方向
——参加“全国中小学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心得体会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 王金江
2012年3月17日——3月20日参加石油普教中心组织的此次上海交流考察学习活动,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几位交流的专家和老师都在自己的本质工作中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党和国家也给给予了很高的荣誉。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用心、用脑,全情投入。体现了对教育的专注、热情,对学生的爱护、尊重、理解,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在他们的教育实践中充满了爱和智慧,洋溢着劳动的自豪感和创造性,所以动力无穷、方法无穷!……,一言蔽之,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一个教育工作者的时代魅力!
现将本人的感悟体会汇报如下:
一、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德育的变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同时继续强调素质教育,德智体全面发展,那么,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的“先”到底体现在哪里?学校德育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一)新课程的课堂理念强调“知识技能”的同时,要求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就使教育教学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智育活动和德育活动统一与丰富多彩的课程设置。
(二)新课程的全方位设计,全面地涵盖了“德育”的内容,如八大“学习领域”中的“语言与文学、人文与社会、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五个方面都与德育有关。特别是其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分为三个科目:“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 ,可有说涵盖了课堂内外。可以说,课程之外没有多少时间和空间留给另外一个独立的部门去落实德育的内容。目前已存在的各学校的“德育处”或者“政教处”主要的职能主要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和养成教育方面。
(三)新课程为课堂外的各种学习、参观、实践等主题性、体验性的德育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过去由德育处或者少先队、共青团搞得一些活动可以全部“课程化”,成为校本课程。
(四)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也体现了德育的诸多内容。如六个维度的综合素质评价: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在学科评价中有充分的“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当中涉及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出勤守时等内容。
由此可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更多地体现在课堂这个主渠道和校本化的德育课程中。此次学习中发现,有的学校根据国家的课程标准,大胆改革思品课和政治课,不用统编教材,完全校本化。比如:上海静安教院附属学校。
二、 课程化是新课改背景下德育的方向
在新课程背景下,德育没有独立的空间,必须与课堂和课程紧密结合,把德育贯穿在学生学习活动的全过程中。主要的渠道有:
(一)思想政治课。这是德育的主渠道,问题在于,在新课程背景下,思想政治既要依据课标、针对高考做好学科教学,同时也要根据高中学生品德成长的需要开展校本化的德育。
(二)学科渗透。如前所述,德育的诸多内容体现不同领域学科当中,比如语文、历史、地理、美术、音乐、体育、包括一些理科科目。这是高中德育仅次于思想政治课的第二大渠道。新课程背景下,一方面所有学科都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即非智力因素对构建有效课堂的影响,另一方面,仍然要挖掘学科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学科渗透,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三)班会课。应该成为校本化专题德育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发挥班会课的德育功能,需要进行系列化的专题德育设计,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手段,围绕学生品德形成中的实际问题和需要设计系列化方案,并集结成册,同时建立网上资料库,以便班主任能够随时调用。
(四)课堂外的课程化校本德育。新课程改革构建的新的课程体系,扩大了我们对课程认识的已有观念,也从课程构建的角度为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教育搭建了课程化的平台,使一些课堂外的专题德育活动充分课程化,并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综合实践活动充分结合进行。
三、 新的挑战
(一)我校开展围绕新课程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学习习惯培养、学风建设、励志教育;开设自我心理调节小本课程等是十分必要和及时的,是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但是或需要进一步增强自觉性,特别是校本化的德育课程构建和开发十分迫切,尚需努力。
(二)面对学生的变化,特别是针对学生中的新问题,如何通过校本化的理念和课程构建系统化、专题化、有效性地解决学生的品德和行为问题德育课程,仍需探索和努力。
(三)围绕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如何构建有特色的德育校本课程需要深入探索和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