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园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学习心得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223 发布时间:2012-04-06
全国校园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
学习心得
咸阳长庆子弟学校 李怀斌
这次中心组织各学校德育管理人员和中心“十佳班主任”前往上海参加了“全国校园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研讨会”,听取了全国著名教育家、全国教育专家委员会会长,全国模范班主任冯恩洪教授的报告《教育改革和德育改革》;还有全国优秀班主任、上海市十佳班主任等五名来自教学一线的班主任对自己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做法进行了精彩的展示,会议期间观摩了上海市三所德育名校。这次德育工作研讨交流会,通过专家引领、名师现身说法、实地考察、交流座谈,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提高了认识,为德育工作者今后做好工作有了明确的方向,达到了“交流工作、学习借鉴、自我反思、促进提高”的目的。现就本次学习心得汇报如下:
一、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先进的教育理念是我们前进的指路明灯。只有我们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一点,对于德育管理工作者尤为重要。冯恩洪说,德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学生感动。而感动来源于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缺乏情感体验的德育是不完整的。在学校中德育与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也是相辅相成的。《纲要》里指出在2020年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巨大的考验,教育应该结束难受,教育应该告别忍受,教育远离接收,教育理应走进享受。为此,我们首先应从自身做起,更新理念,提高育人能力和综合素质。
1、学习。冯恩洪教授及几位班主任都谈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学习是获得知识的最佳渠道,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紧跟教育改革步伐的主要渠道,我们要通过读书、培训、教研等多种形式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主动吸收信息,更新教育理念,提高育人能力和综合素质。也只有当我们的理念更新了、认识提高了,才能处理好教育与教学、管理与德育、教育与事务、主题与切入点、显性与隐性、重视与支持等的关系。
2、交流、总结、提升。先进的教育理念一部分来自学习,还有一部分来源于我们平时的工作实践,工作中的点点滴滴经验汇集在一起,经过总结提升后就形成了具有个人或学校特色的德育理念。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也积累了许许多多的工作经验,许多经验、案例并不比那些德育名校差,但是由于我们缺乏总结、提炼,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德育体系,更没有将其上升为理念,打造出自己的品牌,致使一些好的做法、想法慢慢地被遗忘了。还要加强交流,教师之间、班主任之间,甚至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都有助于理念的更新理念,提高认识。
二、队伍建设。
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敢打硬仗的队伍。
1、大德育体系的构建。教育不是单纯的学校教育,它需要社会、家庭的配合,但对于学校而言,教育者就是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工作者,包括专任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及工勤人员。我们常说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我们要让班主任以外的其他人也参与到德育工作中来,要加强师德教育,增强责任心,深切体会“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八个字的涵义,明白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
2、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班主任队伍是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力量,也是我们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班主任队伍的建设程度对于学校的发展、学校办学品味是至关重要的。第一班主任要通过读书、学习加强理论修养,增强基本功,修炼班主任的品格。第二班主任对工作要有责任心,对待学生要有爱心。有了这两“心”,班主任才能耐下性子投入工作,持之以恒的将自己融入工作之中。第三,班主任要注意积累。这里的积累不仅仅是积累工作经验,更重要的是要积累素材,积累可以用于教育的素材,故事、诗歌、名人名言、歌曲、视频、电影、博客等等。几位专家讲的案例精彩纷呈,所用的素材更是琳琅满目,极尽搜集之能事。第四、班主任工作要有智慧,不能只凭热情干事。只有热情不讲智慧,有的时候会好心办坏事。因为班主任面对的是学生,他们有着自己情感,只有让他们享受到了情感的体验,教育才是成功的,因此要有创新意识、选择合适的技巧方法,而这是需要智慧的。王开东老师的“打开笼子、让鸟飞走吧,还笼子自由!”等精彩案例都第五、班主任还要注重反思。这次参与培训的专家都提到了反思的重要性。叶澜教授曾经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李莉老师也提到了班主任工作要经常回头看一看。也就是说,要成为优秀班主任也要进行反思。这样即可查缺补漏,也可以对我们自己的工作加以总结,经验、理念就是这样慢慢形成的。第六、班主任还要注重研究。既要能自己研究,也要善于和同校的其他班主任进行交流探讨,更要走出去向外校的班主任学习沟通。上海的班主任工作室就是很好的例子
三、构建德育工作长效机制。
1、发挥思想品德、政治课的德育渗透的主渠道作用。思想品德、政治课对于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校教育里专门针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养成而设立的一门课程,它有很高的艺术性,面对活生生的教育对象,必须具有对生活的认真态度,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正确而又认真的职业观,才能胜任此项工作的。因此除了专职老师外,需要选派合适的老师进行思想品德、政治课的教学。
2、加强课堂教学的德育渗透。学科德育渗透是学校德育工作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学校是以教学活动为主要特征的 ,教书育人是学校在教学活动中进行德育的基本规律。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作了“教育性的教学”和“教学性的教育”的理论概括 :“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 ,就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教育”;“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 ,就是失去手段的教育”。教师师德的核心是教书育人。教育教学不能两张皮 ,德育与智育相互渗透 ,文道统一 ,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 ,这是社会主义德育规律的内在要求。各学科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挖其中的教育素材,巧妙设置,渗透在教学之中,潜移默化、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提高德育工作的系统性、长效性。学校的德育工作有一定的规划,不能今天搞这个,明天搞那个。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是最基本的,也是最能体现学校德育工作成效的一项工作,我们必须紧扣落实、常抓不懈,以规范促习惯。李莉老师的21天规范行为,99天养成习惯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此外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适合自己学校、适合本校学生的工作。各校实际情况不同,教育理念也有差异,因此要给学生最适合的教育。
4、德育工作还要注意时效性。许多时下发生的事情都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也是最容易让学生关注和最容易引起共鸣的,对此他们也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我们要善于抓住这样的切入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学校德育规划选准题材,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紧扣细节,狠抓落实,务必达到实效。
5、对主题活动进一步策划。德育活动是德育工作的有效载体。对于一个活动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学校德育规划,有没有重复。其次为保证其实效性,必须在活动之前做好策划,明确活动开展的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应该如何开展。同样的活动,策划的优劣将决定效果的好坏。再次主题活动和阶段性活动是学校德育活动的有效补充。要处理好长效活动与阶段性活动、主题性活动与阶段性活动的关系,使德育工作落在实处。
爱因斯坦说过:当你把学校教给你的所有东西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就是教育。通过学习我深感责任之重大,但我相信在中心和学校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教育一定会竹子开花节节高。
上一篇:做一个幸福、充满智慧的班主任
下一篇:注重养成教育的实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