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9-86978177 / 8697817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诵千古佳文 做有志之人(泾河学校 鲁西四)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2382 发布时间:2011-09-16

             

千古佳文   做有志之人

——参加 “中华诵·2011中小学生夏令营”有感

暑假,我有幸参加了“中华诵2011中小学生夏令营”夏令营。虽然这次夏令营仅仅只有五天的时间,但是在这五天里,我学到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可以说这次经历即便是过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我依然会记忆犹新。

张家港,这个陌生而现代的城市,在这短暂的五天里向我们这些异乡客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它没有长安古韵悠悠的旧朝城楼,也没有上海巍巍而立的东方明珠,但它却给我们留下了极深的印象:清澈的水流,敝日的夏荫,干净的街道,这座江滨小城有曾经鉴真大师东渡留下的足迹,现在也有了我们对它的记忆。

五天里,我们与来自祖国各地的同学们共同相聚在张家港:一齐在长江边诵词,领略扬子江细雨中的胜景;一齐在讲堂中读诗,见证朗诵艺术的高深;我们靠自己的力量采摘蔬果、烧菜做饭;用自己的双手篆刻石章,编织渔网;我们学吟诵,对古诗;我们见到了在西安从未见过的滂沱大雨,听到了在陕西从未听过的河阳山歌,吃到了在北方从未吃过的当地野菜,也感受到了曾经从未有过的对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敬畏和自豪。

我们在夏令营期间有很多需要自己动手的活动:比如采摘果实、做饭、包粽子等,不得不说,很多事只有在自己经历之后才能够体验到它的酸甜苦辣。采摘过程中阳光灼热,但为了摘到合意的果实没有一个人停下,当然在疲惫之后,也尝到了自己努力的甜硕;做饭是一件很累人的事,但最终我们也吃到了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次夏令营让我体验到了平时体验不到的特别经历,也让我们这些平时在父母身边成长的少年学会了自我独立。

友谊是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这次夏令营中,我和天南地北的同学成为了朋友,夏令营结束后,纪念册上各种字迹的签名和联系方式又将我们重新聚在了一起。“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次夏令营使得我又获得了更多的朋友,这无疑是一件开心的事。

“诵中华经典,做文明少年”,是我们这次夏令营的口号,自然朗诵便是这次夏令营的主要目的,我们来自各个省份,虽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口音,然而共同朗诵时,却因共有一颗中国心而整齐无比,我们在长江畔冒雨朗诵着古今名篇,我们在教室里一齐向来自上海大学的教授先生进行朗诵学习。这次夏令营主办方为我们用心良苦,教授、朗诵名家都汇聚于此,为我们这些夏令营的小营员带来专业的指导。为我们初中营进行指导的朱琳老师,更是向我们对每一行诗句进行赏析,只为让那破旧水车、熏黑矿灯的情景在我们的脑中复原,以使我们感受到女诗人舒婷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怀。这些老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虽不是校园中的老师,却比老师还要尽职尽责,他们令我感动,他们没有丝毫名家名师的架子,他们只是平易近人的向我们认真讲解着,力求让我们领略到朗诵的魅力。老师们的努力没有白费,夏令营后,再读戴望舒先生的《雨巷》,我仿佛看到了细雨霏霏的江南青石路上,缓缓走过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通过对于朗诵艺术的学习,我开始理解了那行行汉字中所蕴含着的诗人的所见,所思,所悟,我终于深深体会到了郭沫若先生在《雷电颂》中的激动之情,那些感叹号并不只是符号,还是情感,是愤慨,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朗诵使文章有了生命,让我能够更一步领悟它的意境,也更能读出作者的心,是朗诵令汉字有了意义,有了灵魂。

这次学习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开营当天的吟诵讲座。曾经我一直觉得,朗诵便是诗文的最好阅读方式,也是唯一的。然而在听课后我才明白,其实我错了,吟诵才是古诗文一直以来的阅读方式。我们用西方的朗诵方式去读我们民族自己的唐诗汉赋,实在是有些牵强,并且以朗诵去阅读,少了很多诗文原有的意境,有时甚至会造成曲解。那么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去朗诵古诗文?在吟诵中,我听到了各个地区对于一首词赋各种不同的吟诵方式,不同的风土人情便有不同的感觉,这不正是中华文明异彩纷呈的体现吗?吟诵使得文章的情感得到更加具体的抒发,《关雎》的喜悦,《登鹳雀楼》的哀思……   这也让我们能更好的去体会古人的情感,我不知道现代文是否适合于吟诵,但古文我不得不说它是属于吟诵的,千年以来一直属于,这是中华民族五千载文明的凝聚,这是即将消失的一笔宝贵人文财富!悠悠古韵,吟诵传唱,这是夏商便有依靠世代口耳相传流传至今的精神遗产,保护并传承它,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应当做的事。

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辉煌鼎盛的文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然而还有很多很多丰富而宝贵的技艺,却开始渐渐消失在我们的视野。在农耕园的文化街里,我看到了很多我们已经陌生无比的旧式店铺。竹编,这个在上世纪仍旧兴盛的手艺,如今我看到它却只是在夏天的菜市场或路边街摊,编制它们的都是家境不好的老人,自己编制些蒲扇来卖以糊口。这样的传统物品,年轻人不会喜欢,更不会去学,竹篮打水一场空之类的话语,也仅限于平时说说了,竹篮早已成了老电影中的物什。这次在老店中看到的是一位老人,年龄虽大却仍旧干劲十足,他熟练地将粗糙的竹条放在磨刀上,用手指掳着将竹条磨得光洁而柔薄,多年的手艺使得他手上的茧早已硬到对扎手的竹条毫无知觉。手艺人是可敬的,他们吃了很多我们未曾吃过的苦,有时获得的却仍是比我们更少的甜。打铁铺、香油坊、豆腐坊……这些我们平时亲眼见过的商铺都在这里被复原,不论是角落的木桌长凳,还是房顶的青瓦牌坊,都无疑不让我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走在铺着青石板的街道上,我仿佛能看到昔日的繁华,听到当年的吆喝。

中华千年文化,诵无数文学奇葩。“中华诵”夏令营让我体验、学习也感悟到了很多书本之中找不到的知识,它来自生活,来自社会,也来自浩瀚的文海,这次活动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中国少年所肩负的保护文化、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所说:“少年强则国强!”今后,我将会更加努力地从灿烂的中国文学中学习,力求做一个对于中华文化有所保护、有所发扬的人!

 千古佳文,做有志之人!

                

西安泾河工业区中心学校  初二三班学生

                                 鲁西四

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管理移交中心门户网站 陕ICP备14005224号 陕公网安备61019102000322

Copyright © 2024-2025    https://www.sxsy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左侧悬浮广告
+
悬浮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