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庆未央湖学校踏着课改步伐奋力迈进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975 发布时间:2014-11-27
长庆未央湖学校踏着课改步伐奋力迈进
教学指导室
2014年10月15日,中心对长庆未央湖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工作进行了调研,中心认为:长庆未央湖学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全力推进课改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学校的“126高效课堂模式”基本成型,教师的教学理念不断更新,课堂模式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产生了根本的转变,班级文化不论从“硬文化”还是“软文化”得到不断提升。该校的做法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习借鉴,借势发力
从2007年春季开始,未央湖学校领导在学习借鉴洋思中学、昌乐二中、杜郎口中学课改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调研、广泛听取教师建议,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和教学实际,提出了课堂教学“三模式”改革思路,即初中阶段“学教结合、以学为主、当堂达标”;小学高段“学教结合、教学相当、当堂达标”;小学低段“以教导学、师生互动、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2008年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在课堂教学改革上开始下真功夫。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全员达标”活动,制定了“教师上课的十条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十条要求”,出台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建立了课堂教学的新理念,即“以设疑激趣为先导,以学生自学为核心,以精讲精练为策略,以师生互动为重点,以课堂练习为途径,以当堂达标为目标”。在薄弱学科实施“基础+特长”的课改模式。2009年学校围绕“提升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工作,加大课堂教学改革力度。把诊断课堂教学作为质量提升的关键所在,开展了课堂教学自诊活动。2010年学校按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了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开展了第二轮课堂教学自诊活动和“教学开放周”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积极推进课改工作,提高课堂效率。同时改革了教研活动形式,采用大教研和小教研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每周五的教研活动。2011年大力开展“教育科研年”活动,完善促进教师和学生发展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适合学校实际的课堂教学模式,修订完善了“教师上课十条要求”和“学生学习十条要求”,推出“教师上课新十条”,提出“课堂让学生动起来,课改让教师动起来”的要求。同时,积极发掘优秀课改模式,初步确立了高效自主课堂基本模式和环节要求,建立了“一案二要求六环节”的我校“126高效课堂”模式,着手制定了“高效自主课堂操作指南”。并在初2014届推行“126”新课改模式,在初2013届数学、英语两个学科推行“分层走班”教学模式。基本实现了三个转变:“课堂变学堂、教案变导学案、评教变评学”。2012年我校在继续推进中学段课改的基础上,加强了小学高段的课堂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小学高段与中学段课改的有效衔接,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尝试在小学高段推行预习案,开展了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优质课课堂展示活动和课改汇报课活动。从2013年开始,在中学及小学高段教师中开展了教师课改达标过关活动。2014年,在“126高效课堂模式”上不断完善和深化课改,重点是优化和固化课改主要环节和导学案编写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高效性。
二、攻坚克难,稳步推进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课改任务。为保证课改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课改领导小组,明确分工和职责。在深入分析学校课改现状和实际的基础上,制定了《长庆未央湖学校课改推进方案》,确定了课改总体思路、目标任务、推进步骤和实施办法,并以“改变学习方式、构建活力课堂” 为主题,多次召开课改推进会,校长何胆孝向全体教师提出了“提高认识,积极参与,稳妥实施,稳步推进,学习交流,反馈提升”的总要求,号召教师积极投入到课改活动中,以课改提高质量,在课改中提升能力水平。通过以上措施,为持续推进课改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
二是多形式开展课改实践,拓宽深化课改内容。在初中段推行“126高效自主课堂”模式,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评价体系,加强学习小组建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高段积极探索“学教结合、教学相当、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试行“课堂四环节”教学,在语文、数学和英语学科使用预习案,建立学生学习评价体系;在小学低段积极探索“学教结合、以教导学、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初步建立学生学习评价机制。通过各学段课改的推行,以实现和中学高效自主课堂的有效衔接。
三是加强对课改年级教师和学生的培训与指导。学校利用开学前一周的假期时间,对新七年级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为期一周的“126”高效课堂模式通式培训和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从学生的表现来看,效果相当不错,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和效果。另外,学校还组织教师参加校内外课改培训,举办课改专题讲座和课改经验交流会,更新教师课改理念,转变教师认识和态度,增强教师课改主动性和自觉性,营造齐心协力搞课改的氛围;专题开展“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方法的指导与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组建课改互助小组,以老带新,集思广益,互学互助,共同提高;发挥名师引领作用,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每学期至少上2节示范课、举办1次讲座,引领课改健康深入发展。
四是全校教案、导学案实行电子化备课。要求中学导学案师生共用,小学教师专用。规范了小学教案、导学案格式,对小学教案、导学案的撰写进行了专题培训。导学案要求提前三天上传给审核人修订审核,管理人员深入课堂听课时,要对教师使用导学案情况进行评估,教务处每月对导学案审核、检查情况进行一次通报。真正做到了同课头教师集体研讨,共同备课,资源共享。
五是修订完善各项评价标准及办法。今年,学校在原来制定的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课堂评价标准及办法的基础上,修订、细化、完善了学生学习课堂评价标准及办法和教师教学课堂评价标准及办法,修订完善了学生课堂学习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评价奖励办法及标准。学校要求教师对学生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贯穿于课前、课中、课后。通过多元化激励性评价,激活学生思维,树立学生自信心,真正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继续推行学生综合评价晋级制,通过教师课堂评价、值周班长和值日班长对学生课堂表现、纪律和作业等方面的过程性评价,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激励,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形成了浓厚的学习氛围。通过每周、期中和期末评选优秀学习小组、优秀值日生和值周班长、各类优秀学生,树立学习榜样,提升学生荣誉感;转变教师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建立以评价学生学习为主的评教机制,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变成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评价者。
六是加强对课堂教学的督导与检查。学校成立课改专项领导小组,每天对课改深化情况进行常规督查,要求教学管理人员每天至少听课一节,每月对全校教师课堂做到全覆盖听课,每周教学管理人员召开一次碰头会,小结讲评教师常规教学情况,每月召开一次课改年级教师和学生座谈会。通过听课、座谈及作业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共享经验,交流心得,反思不足、探寻办法,研究困惑,共同提高。
七是扎实开展课堂教学达标过关活动。根据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教务处、教研室组织开展了三轮课堂教学达标过关活动。教研室结合学校课改总体要求及年段课改目标,制定了切合学校实际的课改达标过关课标准。根据标准,对教师常态化的课堂教学进行验收,要求中学段教师课改达标率达到90%,小学段教师课改达标率达到80%。通过此项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师教学能力及水平的提高,深化了课堂教学改革。
八是抓好课改配套建设,助推课改健康发展。课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抓好课改配套建设,我校继续深化班级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营造积极向上学习氛围;加强学习小组建设,坚持“分类推进,优化效益”的原则,合理配置小组成员,形成“自主探究、互帮互学、全面提高”的学习机制,提高学习小组的整体学习效率;全面开放课堂,为教师的交流、学习搭建平台;抓好“到校即学”工作,落实《学生到校即学管理方案》,采取学生自我管理、教师监控、学校检查相结合的办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推行“自主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自主提高、自主发展”的五自主管理模式,实现学生由他律向自律转变;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通过抓实课改配套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课改深入开展。
九是加强校本研训,提高教师课改水平。教师的课改水平是推进课改的关键,为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要求教师积极参加石油普教中心开展的“专家引领”、“阳光师训”、“ 送课到校”、等活动,通过精选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和网络培训,开展让外出观摩的教师上“汇报课”、让有特色的教师上“展示课”、让“名师”上“示范课”、让新教师上“达标课”、让全体教师上“自诊课”等活动,落实课改新要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规定每周两次学科组活动,研讨教材、商榷导学案的编制,开展评课议课,举办专题讲座,开创小教研和大教研相结合、规定活动和自主活动相结合的校本教研新模式,提升教师的课改意识和水平,实现“在研训中提高,在课改中成长”的教师培训目标。
十是多措并举提升薄弱学科教学质量。学校针对数学和英语学科存在的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查找问题,反思不足,制定数学、英语学科课改方案,并采取系列措施,力求突破数学和英语学科质量提升的瓶颈问题,促进整体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十一是继续深化班级文化建设,培育良好的班风和学风,营造浓郁的课改氛围,助推课改深入开展。学校对每个班级教室的室内文化建设做了统一的规划和部署,提出了统一的建设要求,各个班级根据自己班级的特点,突出自己班级的风格,形成了既整齐划一,又特色纷呈的班级室内文化建设;我校还特别注重室外走廊文化建设,统一张贴光荣榜,悬挂学生纸艺作品和优秀教师的教学寄语,统一布置班级室外走廊文化专栏,张贴学生的优秀习作、学习的心得体会和感受与收获,小学低段还张贴学生优秀的手工小抄报,形成了亮丽而独特的我校校园文化氛围。
十二是扎实搞好课题研究,提升教师的课改能力,助推课改前行。继续深入地做好了中心立项课题《变“讲堂”为“学堂”主要措施及典型模式研究》和《“126高效课堂探究”》的结题工作,及其它三个课题的研究工作。要求教师按照“学教结合,以学为主,当堂达标”的理念,“课堂教学新十条”的要求,以及“学习、实践、交流、改进、提高”的研究思路,大胆进行实践研究工作,并要初步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在全校推广,以推动课改向纵深发展。同时,学校还要求每名教师要在学校立项课题下,确定一个子课题,通过分解子课题,阶段性成果交流,年度小结等环节,确保课题研究工作的顺利开展。目前有42名教师参与了五项课题研究。有55人参与38项小课题研究。课题研究工作,提高了教师教科研能力,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推动了课改地深入开展。
三、不断探索,成效显著
经过几年辛勤的努力和不懈的探索,未央湖学校在课改中收获累累硕果。
一是创建了符合学校校情的“126高效课堂模式”,并在初中段推广。 “1”指总体课改思路,即“学教结合、以学为主、当堂达标”;“2”指两种课改要求,即生物、地理等非统考学科所有教学活动在课堂完成,包括导学案在课堂发放,不留课外作业,在侧重减负的情况下,提高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数学、英语、物理、思品和历史等统考学科教学活动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要有课外作业,侧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6”指课堂的六环节,即:目标呈现——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展示点拨——达标检测——小结评价。小学高段实施了“学教结合、边学边交、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小学低段实施了“学教结合、以教导学、当堂达标”的教学模式。
二是学校课改过程中,涌现出了像吕晓强、许银社、赵晓雅、张丽、张海玲、田彩云等一批优秀教师,他们以自觉的行动,带动其他教师积极参与课改。2012年学校教研室被中心授予“课改先进教研室”荣誉称号,2013年初二年级组被中心授予“课改先进年级组”荣誉称号,有三名教师被授予中心“课改优秀教师” 荣誉称号。在学校开展的三轮达标过关活动中,中学有90%以上的教师达标,小学高段超过60 %的教师达标。
三是全校教案、导学案实行电子化备课,效果显著。全校教师能按要求提前进行备课,导学案编写规范,指导性、针对性强,学生学习高效,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
死是修订完善了各项评价标准及办法。做到了学生课堂学习日评价、周评价、月评价和学期评价有机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教师的积极性得以发挥,教科研取得丰硕成果。吕晓强获省级教学能手称号,田六一被聘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许银社被评为中心学科带头人,田源、赵静获省级教学新秀称号,赵晓雅参加了由教育厅组织的“内地与香港教师交流与协助计划”项目,赴港交流一年,并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四年来学校教师获省级优秀论文31篇,省市级以上获奖33篇,有10人在陕西省及中心优质课评比中获奖,教师指导学生在参加作文、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各类比赛中共获全国特等奖3个,一等奖63个,二等奖76个,三等奖 82个,省级一等奖9个,二等奖25个。学校获陕西省中小学生音乐舞蹈比赛获第三名,省市区级各项集体奖7个。《纸艺》校本教材获陕西省教育教学成果展一等奖,刘林老师辅导学生参加陕西省第28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获一等奖。
五是课题研究成果突出。2013年有两个中心级课题顺利结题,并分获中心课题成果一、二等奖,2014年有两个课题即将结题,同时还有三个中心级课题正在进行有序研究。
六是创建了学校特色项目,“彩蝶纷飞演绎快乐跳绳,妙手生花展现神奇纸艺”,音乐、健美操、跳绳结合在一起的“快乐跳绳”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了学校大课间艺术的发展;独创纸艺艺术得到普及,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创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彰显了学生的“灵气”和“雅气”,美化了学生的心灵和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