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党员干部学习推荐材料之四:领导干部要敬业;要全面看问题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863 发布时间:2013-05-06
周文彰,男,汉族,笔名弘陶,1953年8月生,江苏宝应人,1970年10月参加工作,198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研究生学历,哲学博士,研究员,中共十七大代表。现任国家行政学院副院长、党委委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导师,发展中国论坛(CDF)顾问,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央国家机关工会书法协会副主席,绍兴兰亭书法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等职。
本次学习材料选取了周文彰的《领导干部要敬业》、《要全面地看问题》、《让学习成为责任》两篇文章,希望通过学习,对干部的工作和人生有所启迪。
周文彰:领导干部要敬业
今年1月17日,贺国强同志在同中央纪委监察部47位新任局处级领导干部集体谈话时,提出8字希望和要求:修身、勤学、敬业、自律,读后很受教育和启发。这8个字,不仅是对中央纪委监察部新任局处级领导干部的希望和要求,也是对全国各级领导干部的希望和要求。大家应当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身体力行。今天,在各位学员结业离院之际,我专门就“领导干部要敬业”这一点,说说我的学习体会和认识。
敬业,是对从业人员的普遍性要求。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岗位,都要敬业。领导干部更要如此。
为什么说领导干部“更要”敬业呢?
这是因为领导干部担子更重责任更大。单身汉“一人吃饱,全家不饿”,领导干部却要管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吃饭问题;单身汉敬业与否,只关乎一人,领导干部是否敬业,事关全局。一个单位、一个地区的事业发展和民生幸福,全靠领导干部是否真抓实干。
这还因为领导干部作用更大影响更广。领导干部敬业与否直接影响全体干部职工是否敬业;领导干部不敬业,干部职工很难敬业,即使敬业也起不了应有作用,结果慢慢导致人心涣散、风气日下、事业停滞、民声鼎沸。
正因为敬业这么重要,所以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牢记宗旨,不辱使命,爱岗敬业,并且涌现出许许多多像孔繁森、王瑛、杨善洲这样的敬业楷模来。
总结他们的经验,对照中央的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到敬业,至少应当做到三点:
一是防止得了位子,忘了担子。领导干部的位子和担子是相当的,在什么位子就有什么担子;位子有多高,担子就有多重。位子是担子的条件,担子是位子的任务。要敬业就要爱岗,不爱岗就不可能敬业,爱岗不是爱位子,而是爱担子,即热爱自己承担的责任,忠于自己肩负的使命。只爱位子不爱担子,不是真爱岗;只爱位子不爱担子,可能刚上一个位子就盘算下一个位子,没有心思担担子。爱位子不爱担子的实质,就是只想做官,不想做事;只想当领导,不想担责任。所以,爱位子还是爱担子可谓天壤之别。敬业,首先要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有敬重之心,有立业之志,从当上领导干部那一天起,就以履行职责为目标,从坐上新位子那一刻起,就以完成使命为追求,在履行职责完成使命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价值,活出生命的意义。
二是防止掌了大权,不下大力。领导干部要想履行职责,完成使命,就要用功夫,下气力,顽强拼搏,锐意进取,勤奋工作。不下大力,用不好大权;不用苦功,完不成使命。敬业的要求,不允许我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无所作为;不允许我们空谈误国,弄虚作假,虚报浮夸;不允许我们搞形式主义,沽名钓誉,劳民伤财;不允许我们耍官僚主义,作风漂浮,敷衍塞责。敬业,就是要心无旁骛,抢抓机遇,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就是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定下来的事情雷厉风行、抓紧实施;部署了的工作一抓到底,抓出实效;已经完成的任务及时总结,确保每项工作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是防止获了选票,慢了选民。无论是通过委任还是选举,领导干部的权力最终都是人民给的,都要为人民造福,切忌获了选票,慢了选民。因此,领导干部绝不能做官当老爷,脱离群众,强迫命令,欺压百姓;绝不能挥霍公款,铺张浪费,贪图享受;绝不能不顾群众利益,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腐化堕落。敬业,要求我们密切联系群众,真心尊重群众,经常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要求我们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权为民用,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解决群众困难;要求我们切实办好顺民意、解民忧、惠民生的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要求我们在群众最盼上赢民心,在群众最急上见真情,在群众最怨上改作风,在群众最需上办实事;要求我们严于律己,清正廉洁,为党解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
中国古代思想家朱熹说过: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对于我们领导干部来说,专心致志事其业,就是恪尽职守、兢兢业业、为民造福。做到这三条,我们基本上就属于敬业了。
敬业,只是解决了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问题。我们看到,一些领导干部怀着一腔为民造福的热血“五加二”、“白加黑”地努力工作,不可谓不敬业,但几年过去了,经济发展缓慢,社会事业滞后,群众生活困难,与处在同样环境资源条件下的其他地方形成明显差距。什么原因呢?这是由于他们领导改革发展的思路、办法、措施不多。可见,领导干部既要有好的工作态度和作风,还要有强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工作态度和作风不端正,工作能力和水平再强也是白搭,甚至还会造成更加严重的负面作用和效果;工作能力和水平不强,工作态度和作风再好也是白搭,甚至贻误宝贵时机,同样贻害百姓。
作为领导干部,既要端正工作态度和作风,也要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今天,我只送大家一句话:领导干部要敬业,等我对其他学员讲“领导干部要立业”时,也同时送给你们。
周文彰:要全面地看问题
我们几乎都听过这样的问题: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孩子十有八九会不假思索,脱口而出:“九只!”
标准答案是:一只不剩!理由是,枪声一响,没打死的鸟都飞走了。
可是,有这么一位孩子,他上了大学,一天老师向全班提出了同样的问题,从而老师和这位大学生发生了如下对话:
老师:“树上有十只鸟,开枪打死一只,还剩几只?”
学生反问:“是无声手枪么?”
老师:“不是。”
学生:“在这个城市里打鸟犯不犯法?”
老师:“不犯。”
学生:“您确定那只鸟真的被打死了吗?”
老师:“确定。”老师已经不耐烦了,“拜托,你告诉我还剩几只就行了,OK?”
学生:“OK。鸟群中有没有耳朵聋的?”
老师:“没有。”
学生:“有没有鸟是关在笼子里的?”
老师:“没有。”
学生:“打鸟的人眼睛有没有花?”
老师:“没有花,就十只。”
老师已经满头是汗,下课铃声响起,但学生仍继续问:“有没有鸟傻得不怕死的?”
老师:“都怕死。”
学生:“会不会一枪打死两只?”
老师:“不会。”
学生:“嗯,如果您的回答没有骗人,”学生满怀信心地回答,“打死的鸟要是挂在树上没掉下来,那么就剩一只;如果掉下来,就一只不剩。”
我不知道这段对话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还是短信创作者们编出来的,反正我被对话震撼了,确切地说,我被这位大学生的反问震撼了。
首先,面对貌似简单的问题,大学生开始了复杂、缜密的分析与思考。
其次,大学生机智地跳出了问题设定的圈套和陷阱,让自己的思维步步紧逼问题背后隐藏的漏洞以及标准答案所忽视的许多可能性,接近事情的本质。
第三,老师和父母们世代传递的这个普通问题,被这位大学生演绎成一个全面地看问题的生动而深刻的故事,成为我们今天领导干部的重大话题。
读着这段对话,我想起了几年前在工作中碰到的一件事。这件事,由于工作人员忽视全面地看问题,酿成了不小的但却又是司空见惯的错误。
这段对话和我碰到的这件事,使我感到,领导干部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只有全面地看问题,答复问题才能妥帖,解决纠纷才能服人,处理工作才能公允,制定方案才能严密,办理案件才能准确,关注民生才能周全。对于领导科学发展来说,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更加重要,科学发展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一个不能全面地看问题的领导干部,怎么可能领导好科学发展呢?!
与全面地看问题相反的,是片面地看问题。片面地看问题,就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看见局部,看不见主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停留在表面,看不到实质。这样看问题,按照毛泽东同志说法,“没有不出乱子的”。因为,片面地看问题,就不可能实事求是,就不可能从实际出发。
乱子有大有小。小乱子,小到惹人生气、让人失望、令人感到不平;大乱子,大到冤假错案、决策失误、片面发展等等,它们都直接影响执政成效,影响党和政府的威信。
影响我们全面看问题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因素是主观性。所谓主观性,就是不知道客观地看问题,也就是不知道用唯物的观点看问题。不是从事物及其规律出发,而是从主观愿望、主观臆想、主观经验等一类的东西出发,用主观愿望代替客观实际,用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用主观经验代替客观存在。这样看问题,是不可能全面的。
第二个重要因素就是表面性。所谓表面性,就是不深入事物里面进行精细的分析和研究,仅仅站在那里远远地望一望,粗枝大叶地看一看,就作结论或决断。这样看问题,只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不可能接触事物的深层,最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掌握不了事物现象背后的实质。
表面性的一个特殊表现是“在此之后”,便是“由此之故”,即认为在后发生的事情,是在先的事情引起的。例如,一个人受到领导批评,就认为一定是先到领导那里去过的人告了状;一项政策颁布后,一切成绩都归功于这项政策,等等。两件事表面上相继发生,就断定他们之间有因果关系,因而,我把它归为表面性。
表面性造成片面性,片面性、表面性也是主观性。主观性是总祸根,对中国革命曾经造成严重危害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要害是主观性,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严重危害的“大跃进”狂潮的要害是主观性,发动“文化大革命”引发中国“十年动乱”的思想根源仍然是主观性。所以,我们党一直在同主观性作斗争,提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
一个领导干部看问题为什么会发生主观性?一方面可能有素养和能力问题,例如哲学素养差,没有牢固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知识结构不健全;观察分析问题能力弱等等。另一方面可能有品德和作风问题,例如故意抓其一点,不及其余,故意偏听偏信甚至有意混淆主次,颠倒是非,深入实际装模作样,调查研究浮光掠影等。可见,能否克服主观性,做到全面地看问题,归根到底要加强个人修养,特别是党性修养。
全面地看问题,是一个难度很高的要求,光有主观条件还不够,还受到事物复杂性的制约,受到社会政治环境的影响。正因为做起来难,所以有人竟然认为不应该提出这个要求。这是不正确的。我们不能因为人难免犯错误,就不能提正确性要求。列宁说得好:“要真正认识对象,就必须把握和研究它的一切方面、一切联系和‘媒介’。我们决不会完全地做到这一点,可是要求全面性,将使我们防止错误,防止僵化。”
在学员们即将结业离校之际,我送大家一句话:要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希望对你们今后的工作人生有所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