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2012普通高中定位之辩(三)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733 发布时间:2013-01-21
定位之争的矛头所指
讨论中凸显出几个教育难题,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问题已经阻碍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一是高中课程改革。既然要增强普通高中教育的学术性、自主性、选择性,就必然要进行相应的课程改革。项贤明认为,应该用若干年时间逐步建立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便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修各种更高级、更专门的课程。
二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目标。北京师范大学袁桂林教授认为,在区域层面,应该谈多样化发展;在学校层面,应该谈特色建设;在学校教育过程中,主要是课程与教学要适宜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质。
三是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不改,高中教育难改。刘次林说,在新世纪课程改革初期,以德育课为例,教材多达15个版本,初中思想品德教材也有9种,而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则统一为1种。之所以出现“颠倒”的情况,无疑跟高考有关。同时,在高中教育中贯彻研究性学习,是需要得到高考的支持的。高考的指挥棒发生了变化,高中的教学才会大胆地发生转变。
对此,中国教育报2012年12月14日刊发了谢维和的《高等学校的三种入学方式——从高考制度改革的“兼顾原则”及其变量说起》一文,并将展开对高考制度改革问题的讨论。
四是整个教育制度设计。既然普通高中教育改革有可能成为整个教育改革的突破口,那么改变教育制度的顶层设计就在所难免。江苏省苏州十中校长柳袁照认为,普通高中教育定位问题需要系统思维,牵一发而动全身,将会对现行的教育体系、体制等产生极大的影响,这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变革。
高中是难的
高中是世界公认的最难的学段,其改革充满艰难险阻。人们对高中教育变革充满期待,对整个教育制度的变革充满期待。
上海师范大学校长张民选教授认为,东、西方先有大学、小学,后有中学。中学的研究是随着教育的发达而发展起来的,相对而言,关于中学的教育理论还不成熟。
高中教育具有其他学段所没有的复杂性。武汉大学程斯辉教授说,这种复杂性体现在:第一,高中教育对象具有复杂性,高中生身体迅速生长发育,心理发展处于“动荡”期;第二,高中教育目标和任务具有复杂性,相对于义务教育而言,高中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多元的,包括升学、就业、“成人”三大任务;第三,高中教育处境具有复杂性,义务教育中的“片追”、“减负”等、高校培养创新拔尖人才不易、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实效性不强等,一般都会归于高中教育出了问题;第四,高中教育受关注具有复杂性,各种关注之间往往不一致,甚至互相冲突;第五,高中办学类型具有复杂性,众多类型和性质的高中并存,使高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性、不均衡性以及竞争的激烈性日益突出。
在理想之路上且思且行
普通高中教育以自身特有的规律在向前发展。谢维和认为,中国普通高中教育发生了两次转型。1968年前后是第一次转型,即从精英型的预备性教育开始转变为大众化的终结性教育。从2002年起发生第二次转型,即从终结性的中等教育体系向大众化的预备性体系转变。
在现阶段,我们迫切需要思考,什么样的高中是人民满意的高中?如何叩响理想高中之门?胡金波为我们描绘了理想高中美好的教育场景:好学校吹拂着自由之风,涌动着创新之情,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洋溢着快乐之感。
达到何其难。上海市金山区区委副书记贾炜说,理想是那么美好,现实却是那么“骨感”。
好在,现实中有学校在艰难追寻着高中教育的理想,比如,北京十一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苏州十中正在践行的“诗性教育”等。
普通高中教育改革,呼唤一批具有教育理想的研究者和实践者。用谢维和的话说,哪怕前面困难重重,有时甚至明知不可为,但我们还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
-----摘自 《中国教育报》2013年1月2日第12版
(信息采集:王文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