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724 发布时间:2012-06-06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西安泾河工业区中心学校 司飞妮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学习习惯的培养相当重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既是促进语文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又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语文教学中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语文学习中习惯很多,本文将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语文预习习惯培养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语文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语文,作为基础学科,要学好它,预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现在进行高效课堂改革,变“讲堂”为“学堂”的特殊时期,预习显得尤为重要。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良好的预习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
二、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一)明确预习要求,提高预习效率
预习是最重要的一种学习习惯,但预习不是走马观花,不是简单地提前看一看书而已,没有要求、不动脑筋的预习,一点效果都没有。预习的布置首先要体现因人而异的原则,在向学生提出预习要求时,既要制定统一的要求,又要考虑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处理。学生智力知识水平发展不同,预习要求的难易也该有所不同。其次,预习的布置要体现因文而异的原则,根据各类课文的不同要求,预习的重点也会各不相同,如议论文,要求学生按照议论文的论点、论据、论证之间的关系,初步了解议论文的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对于记叙文,要求学生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入手,初步掌握文章的大体结构。文言文的预习多采用疏通文字法,让学生自行圈定重点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实践证明,预习要求越是明确具体,切实可行,学生的预习效果就越好。
(二)掌握预习方法,培养预习习惯
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及文体知识。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了解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观念及写作背景,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文体知识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把握同类文体的学习规律。
2、掌握重点字词。拿到一篇新课文,首先要通读课文,边读边把生字词用红笔圈起来。读完课文之后,结合课下注释及工具书弄清这些字词的读音、意义。最好有一个专用本,把这些生字词记下来。这有助于理解课文,便于复习、记忆,长期积累,肯定会增加识字量、用字量,减少或避免写错字。
3、分析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分析时要充分考虑到文体特色。如议论文,可以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考虑;小说可以按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去考虑。
4、圈点传神词语,勾画精彩语句。对一些名篇佳作,教师在布置预习时,可以要求学生做些语言积累。例如,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准确,哪个词语用得生动,要仔细揣摩、研究。每位作家在写作时都要字斟句酌,因此我们在预习课文时,对文中的词语千万不要蜻蜓点水,要用心琢磨文中的词语,品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如果换一个词效果会是怎样。另外,还应要求学生在预习课文时,结合课后思考题,把能突出表现中心思想、表现人物性格的句子,或说理精辟、描写生动的句子勾画出来,细细品味、反复思考。长期坚持,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还能提高作文时遣词造句的能力。
5、大胆质疑问难,提高学习效率
古人云:“学贵有疑,疑则进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要引导学生把预习时有疑惑的、不理解的问题记下来,并提出质疑。这样,学生带着问题来课堂上讨论学习,效果自然要好得多。此外对能在预习中提出问题的学生,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明确奖励制度,激发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奖励,通常是较有效的激励手段。马斯洛的层次需要说告诉我们,人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具体表现如成就感。对于学生在学习中所表现出的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教师应及时予以充分肯定,使学生体会到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进而转变成学生的自觉行为,并逐步养成习惯。
好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需要反复训练才能形成。实践证明,只要老师能有计划,有步骤,坚持不懈的指导和督促,久而久之,学生良好的语文预习习惯便能逐步养成,自学能力也会随之提高。更重要是,能使学生变被动的学为主动的学,这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下一篇:高考前家长十条忌用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