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083 发布时间:2012-05-21
一、正视目前课改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已经进行了三个月,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各种问题和矛盾也凸显了出来。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表现是:
1、教师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观念还需要继续转变。
2、对新的方法不适应、没经验、不会做;教学效率低、进度慢、学生负担重。
3、导学案编制的质量不高、使用的效果欠佳。
4、小组学习的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5、课堂展示质量不高,落实不到位。
6、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给学生自主支配的学习时间太少,预习不到位,给课堂探究造成障碍。
7、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习惯、学习纪律和课改的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在刚刚开始的课改实践中出现这些问题也是必然的,是各个课改学校都会遇到的。当然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并要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解决。
二、明确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
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探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拓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途径。
参与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全体人员要真正从思想和观念上认识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的必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认清改革的目的和意义。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改革的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要紧紧扭住这个目标,下定决心,增强信心,求真务实,排除干扰,克服困难,以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务实作风,更加顽强的意志继续推进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
三、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应该坚持的原则
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在遵循课堂教学方法改革确定的改革目标、基本原则、操作规范的前提下,要根据学生现状、班级状况、学科特点、教学内容的现实情况来处理导学案的运用、课堂展示、小组学习、时间分配、学生负担等实际问题,既要防止背离课改操作规范,走回头路的现象;也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的做法;更要反对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走过场的不良作风。还要防止对问题视而不见,得过且过,消极应付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克服主客观方面的许多困难。从某种意义说,对客观实际的把握程度,对客观规律的尊重程度是我们能否坚持推进课改的根本思想保证。我们要知难而进,走出一条符合我校实际的课改之路。
二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课堂教学方法改革追求的目标是构建高效课堂,实质是要转变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重新整合课堂教学的各个要素,重新构建课堂的模式。由于受长期形成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影响,教学方法的转变,教师和学生都有许多的不习惯、不适应,把一种师生已经习惯而熟练的教学方法改变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一切都要从头开始,需要有目标、有决心、有信心、有耐心,要循序渐进,由慢到快,由少到多,由生到熟,由拙到巧,不断完善,不断进步,不断发展,熟能生巧,厚积薄发,不可急于求成,盲目急躁。
三是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教师要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把学生的变化作为衡量我们教育教学工作效果的唯一标准;要全面、深入、仔细的了解、掌握学生的情况,高度关注学生的需求,掌握教育的主动权;要重视对学生理想、信念、目标、思想、情感的教育引导和能力、习惯、方法的培养训练,帮助学生自觉改变学习观念、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教师要相信学生,放心学生,调动学生,凡是学生能做的事一定要放手让学生去做,在做中学,做中悟,做中练。
四是要坚持以教师为指导的原则。教师是课堂教学方法的操控者,课堂教学方法是否改变,教师是关键,教师要切实提高对改变教学方法必要性、紧迫性、艰巨性的认识,认真研究、积极解决课改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不怨天尤人,消极悲观,要勇于探索,知难而进,努力提高自己对课堂的驾驭努力,操作能力,调控能力。用自己的不懈努力走出一条课堂教学的新路。
四、当前深化课改的几项措施
1、统一认识,统一行动,为课改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中心为实施质量提升工程而采取的重大举措,也是我们探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步骤。为此,学校前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进行了全员的人员培训和大量的准备工作。三个月的实践,大家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开局良好。
下一步教学管理、教研、德育等部门的各位项目负责人要和老师们专题研究出现的问题,尽快采取改进的措施,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要加强沟通协调,不断统一思想认识,形成步调一致的合力和团结统一的推力,促进课改的各个环节良性发展,效果不断提高。
2、加强领导,加强指导,为课改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课改作为校级的改革项目,学校要集中力量,优化环境,整合资源,完善机制,提高保障,确保学校对课改组织领导的到位。
负责学案编制、课堂操作、小组建设、环境文化的责任人要深入课堂,深入教师,深入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课改的目标引领、过程调控、要素整合、环节优化、方法优选。
3、健全课改制度,完善操作规范,为课改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进一步健全推进课改的各项制度,使课改行为有章可循,有规可依,确保课改制度化推进。
建立起有利于课改的保障机制,解除课改的后顾之忧,形成常态化、可持续的课改运行方式。
完善课改的操作规范。随着课改的深入,对课改操作规范要不断修改完善,对大家在实践中探索总结的好经验、好做法要及时总结推广,固化为新的操作规范,同时要用操作规范来要求、评价课改行为,使课改在规范的操作下进行。
形成激励性的课改评价办法,要按操作规范的要求,通过展示、评比、竞赛,考察等形式对课改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进行等级评价和量化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激励性兑现。
4、继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为课改提供强有力的队伍保证。课改要求高,难度大,迫切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前期,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教师们付出的也非常多。我们要继续开展以课堂操作为内容,岗位培训为特点,随即教研为形式的培训工作,同时要加强对课改骨干队伍的培养,形成在课改中攻坚克难的中坚力量。
5、继续开展课堂、学案、学习小组、班级文化的评比展示活动,为课改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通过评比展示活动提供示范、提供样板,同时及时发现和解决课改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课改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