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330 发布时间:2012-05-11
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
咸阳长庆子校 吴文宽
一、从问题说起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素质教育的“牛鼻子”。英语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必须聚焦课堂,因为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阵地、主战场,无论是先进的教育理念,还是优秀的教材,最终都要落实到课堂上,体现在老师的观念、方法的改变,推进教学创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改革的最终目标在于改变学生学习状态,实现学习效益最大化,让学生会学、学会,在课堂上享受到生命自由奔放成长的快乐。
对过去英语教学的反思:
我从事英语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教过中学,也教过小学。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让我困惑甚至苦恼,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英语水平整体不高。
2、学生成绩两极分化比较严重。
3、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成为知识灌输的对象,个性潜力得不到有效发挥,平时教师在上课时常用一张嘴、一支粉笔、一台录音机、一张讲台,或使用多媒体就构成了一节课。学生根本没有独立思考和展现自我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因而变成信息的被动接收者,甚至成为“漏勺”,成为做题的机器,造成大部分学生只会做题却不能在实际需要中灵活自如地活用英语,久而久之,他们就对英语失去了兴趣。当前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仍然受“应试教育”、“升学率”的影响,教师把持课堂的现象仍很普遍。
4、学生参与面的问题。英语课上,要么是英语教师自己在滔滔不绝地“练习口语”,学生却少有机会张口,只是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要么就是几个得意门生的舞台,多数学生当观众,课堂气氛很压抑,很多学生对英语课没有了兴趣。
5、学生参与度的问题。教学中虽然注意到了让更多学生参与,并且经常采取两人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性也高,但是学生的练习多以机械性操练为主,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做的只是类似“鹦鹉学舌”之类的活动,没有真正实现英语知识的学以致用,一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就会感觉“太幼稚、吃不饱”。
6、教学目标落实不够,导致课堂效率不高等问题。课堂教学开始重视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小游戏、小活动等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问题是,活动后缺乏教学目标的落实,学生学到的东西没有采取措施落到实处,结果学生一节课下来,很开心也很迷茫,自己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所以就会出现课堂教学形式活泼、气氛热烈,但是教学质量却不高的现象。
针对以上问题,我在教学实践过程中,积极思考,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力争改变课堂效率不高的现象。采用的方法有:
1、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进行赏识教学,捕捉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2、关心差生,加强沟通交流,做好心理疏导;
3、强优补差:对优生进行拔高,大量的做练习,对差生的单词听写、课文朗读背诵进行一对一的强化训练;
4、进行一帮一结对子小组竞赛活动。
通过以上做法,一部分学生英语成绩有所提高。但以下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1)后进生合格率仍然偏低;(2)两极分化的现象还是存在;(3)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很明确;(4)学生学习英语的持续性短、有效性不明显。
二、初中英语“四步”教学法
面对这些问题,我继续我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同时,进一步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学习英语课程标准,搜索、整理有关英语教学改革的最新信息,充实完善已经形成的一些教学方法。思路决定出路。要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必须使我们的思想认识提升,明确改革的方向和最终归宿。新《英语课程标准》指出:“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首先要教师观念转变,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主,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观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更新观念中,重新审视课堂中生命的律动,主动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新课改下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向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转变,确立教师和学生是民主的、平等关系,从而达到改变旧的教学方式、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方式。
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今后教改奠定了理论基础,我也渴望有机会外出参观学习,看看教育发达地区的教学改革是怎样做的。今年暑假,带着教改中遇到的困惑,我有幸和学校十几位教师到山东昌乐二中进行学习和观摩,学习之余感慨万分,尤其是昌乐二中教改的成功经验,使我难以忘怀,也更加坚定了我参与教改的信心和勇气。在学习期间,我主要对他们的教学方法和课堂有效性进行仔细观察,并且走访了部分老师和学生,从中了解到:他们最主要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有一套完整、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回来后,通过认真地研究、分析、对比,我对我前期的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改进,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形成了我的英语教学“四步法”。
(一) 第一步科学分组:
根据学生的性格、特长、男女生搭配比例、学习成绩等综合因素,分为A、B、C、D级别,而且在合作探究学习时都有明确的分工,目的使不同的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这样就能很好地开展学习活动,便于师教生、生教生,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能够实现高效课堂。
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小社会,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小家庭,全班学生就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一个个家庭,这是我从一篇英语课文 “家庭树”中领会到的理念。就像找对象建立家庭一样,首先要看双方是否愿意,不能由老师一厢情愿,因此我只安排A为“父亲”或“母亲”,由他自己选择另一半B,他们再选择自己的两个“子女”C和D。(在这期间,老师要进行指导和微调)。这样就使得A和B意识到作为“父母”的责任,他们可以互相商量沟通来完成对“子女”教育任务,也可以严厉管教自己的“子女”。同样作为C、D的“子女”,也可以更好的听取“父母”的管理,知道自己也应该为这个家庭做一份贡献。角色的转换可以使他们由以前的被动转为主动。在分组中,性格特征是主要因素,一个家庭小组中,一定要有一个唱红脸的父亲和一个唱白脸的母亲,他们的一红一白,一刚一柔就是让这个家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
子女的选择要将活泼的、调皮的、文静的等不同性格的学生搭配在一起,最好一个小组里,各种性格的学生都存在,如果同一性格的学生都在一个小组,那在今后的发展中就会出现问题:太活泼的小组可能因为性格活跃,大家在一起很开心,但是学习没有搞上去。太文静的在一个小组,整个小组可能会比较沉闷,没有朝气,如果和别的小组的差距越来越大,小组成员之间就会互相埋怨,失去上进的信心,从而一发不可收拾。
在男女生搭配上,也要注意身高、身体素质等条件,因为小组是一个家庭,为了家庭的长久性,他们在以后的各种比赛、劳动等竞争中,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打篮球时,都是女生,那一定对抗不过男生,都是男生,在文艺比赛中就比不过女生;在劳动中,男生也是主力队员。在一次次的各种比赛中,更能凸显出,“父母”关心“子女”,“子女”尊重“父母”的场面,在这些比赛中,也可能C、D是家庭的主力军,可以给小组带来荣誉,这样就会更大的激发小组成员的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为小组奉献出全部的智慧和力量。作为“父母”的A、B,也会从中感受到C、D在小组中的重要性,今后会更加主动的帮助、关心他们,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成绩。
(二)第二步小组建设:
1、选举组长。选好了组长,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一个好的组长可以控制整个小组,使得小组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整个小组拧成一股绳,整体向前进步。
2、响亮组名。我要求每个小组要有响亮的组名,如拼搏组、奋进组等。有了响亮的组名,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就像找到了组织一样。
3、建立组标。如:神七标志、和平鸽标志等。
4、建立小组奋斗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
5、每个小组都有奋斗口号。如:脚踏实地,挑战自我;人人参与、展现自我;齐心合力,快乐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等。
6、针对每个小组成员制定组规,还有小组成员集体照。小组可以从初一延续到初三,增强小组成员的凝聚力,培养集体荣誉感。
(三)第三步严格日常考核:
小组有了合理的搭配,通过建设,将小组成员凝聚在一起,成员之间能够互相帮助,共同提高,这就需要展开组与组的竞争,以便更大范围的共同提高。所以,我根据英语课特点,制定了《英语量化考核表》,对各小组成员进行细致的量化考核、评比,展开小组竞争。以小组为单位,以一周为单元,进行纵向和横向考核。每天从作业、背读、听写、课堂表现等几个方面,由我和组长为各小组打分,然后由学习委员统计,同时确立2名同学为监督员。例如:1、为了督促学生按时完成作业,我制定了考核细则:每次如有一人不交作业扣小组50分,不带课本扣30分。对作业完成好的同学,给所在小组加30分。2、在背读方面,根据A、B、C、D每个人的程度、能力不同,分别给予A-20分,B-30分、C-40分、D-50分的评分标准,为了鼓励学生自觉主动背诵课文,背读认真积极的还给予翻倍的奖励。3、在听写过程中,对于新内容的听写,分值给的稍高一些,如一个单词2分,一个句子5分,对于旧知识的复习听写,写对的得一分,写错的加倍扣分。4、在课堂上,根据小组成员A、B、C、D各自的能力不同,给予A-2分,B-4分,C-6分、D-8分的不同分值,鼓励了中等偏下的同学积极回答问题的热情和勇气。
(四)第四步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分为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短期评价一般为一周一次或二周一次,对本周的优胜小组颁发奖杯给予鼓励。我给每班制作了一个奖杯,根据小组一周的得分,给分值最高的小组颁发奖杯,同时小组每个成员都要上台发表获奖感言,看到他们在台上自豪的发言,那些没得到奖杯的小组也在暗暗的下决心,争取在下一周能够站在领奖台上。通过获奖感言这个环节,能够强烈的调动其他小组的竞争意识,起到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效果,极大的调动小组成员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增强小组的凝聚力。长期评价就是以学校组织为主,对各班评选出的优秀小组给予出外参观博物馆等校外活动的奖励。
(五) 教改取得的初步效果:
1、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学习风气浓厚,组员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2、小组与小组之间竞争激烈。
3、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初见成效。
4、学生参与面广泛。
5、评价方式的改变,使待进生学习英语热情高涨。
(六)教学反思:
1、如果小组成员搭配不当,小组前进的动力就不够,就不会取得预想的效果,时间一长,很难对小组成员进行调整,因为他们已经建立了默契,有了很深的感情,调进调出都不愿意。
2、小组建设,起初是被动的,机械的,只是为了挣分而学习。但我想,如果各科、各班形成统一的模式,制定统一的标准,那么,每个小组的学习目标就会更加明确,挣分最后只是一种形式而已。
3、小组建设初期,和学生的配合还不够熟练,因此在教学中会出现时间紧,学生展示不充分,浪费时间而没有完成教学内容的现象。
4、小组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小组长的培养还有待提高。
5、为了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价值观,学生成长日志有待建立。
6、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还需要建立学生高效学习计划。
(七)今后教改中的几点想法:
1、如果各科都能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建立各科奖杯,那么一个小组取得了3-5科的奖杯,小组成员感到无比的自豪。而没有获得奖杯的小组就会更加努力,小组成员之间会更加团结奋进。这样就能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集体荣誉感一定会更加增强。
2、改革要自上而下的全面展开,针对不同的科目、不同的班级教师可以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
3、学校因提前制定出一套合理、有效、具体的评价机制,在每学期前公布出具体的评价时间表,让学生都有一个明确的追求目标。
上一篇: 2012年陕西省高校招生章程(转)
下一篇:语文教学自主合作初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