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全员育人 创新推进德育工作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885 发布时间:2012-05-10
全员育人 创新推进德育工作
——西安市第六十六中学 校园文化成果汇报
在进入省标准化高中的新的起点上,在高中新课程改革开始之年,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深化、创新推进德育工作,促进学校发展,使教育教学更加紧密结合,把教书育人进一步落到实处,学校于2008年初正式实施了“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全员育人成长导师制度”是指进入六十六中的每一位学生,每学年可以自由选择一位在学校推荐名录中的、能满足自己需求点的老师作为自己的“成长导师”。“成长导师”以平等的、良师益友的身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建议、帮助和指导。
在学校的统一部署下,遵照实施方案,2008年3月初,各班班主任组织、指导本班学生选择自己的“成长导师”。要求学生尽可能多地了解欲选择的老师的情况,包括老师的业余爱好,专业优势、学历背景等等。找准自己的需求点,选择能满足自己某一方面需要的老师。
选择成长导师受到同学们的热烈欢迎,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选择了适合自己的成长导师,同学们非常虔诚,手持申请表,毕恭毕敬,双手呈递给自己选中的成长导师。有的学生激动地说:“成长导师跟班主任的作用不一样,我们个人有啥问题都可以向他求助,对我们的学习、成长、做人肯定有促进作用,方方面面都会得到老师的帮助指导,对我们的健康成长十分有益!”
“全员育人成长导师制度”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精神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创新前进,在我校进入省标准化高中的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德育工作,学校决定开展“全员育人的制度化模式构建”,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度”。
一、“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简述:
“全员育人导师制度”是指进入六十六中的每一位学生,每学年可以自由选择一位在学校推荐名录中的、能满足自己需求点的老师作为自己的“成长导师”。“成长导师”以平等的、良师益友的身份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所需要的建议、帮助和指导。
二、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度”的目的意义:
1、建立全员育人的制度机制,使更多的有育人经验和能力的老师、管理干部、学校领导乃至普通员工走到关心学生健康成长的行列中来。
2、作为省级标准化的高中学校,要满足学生更高的成长需求。
3、在管理、教育之外创设一种更加人文化、个性化的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氛围和机制。
4、以新的方式推进学校育人工作深入发展。
5、与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衔接,使育人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实施步骤:
1、学校在全体任课教师、班主任、年级组长、中层干部、学校领导中确定“成长导师”,并书面印发“成长导师”的有关情况推荐给学生。
2、学生自主选择一位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成长导师”,并填表申报,直接递送给选定的“成长导师”。选择是全校性的:不限班级、年级;不限学科;不限任课教师和非任课教师等,以学生的需求点为主,无任何限制。
3、“成长导师”必须无条件接受学生的选择,并按照学生持表申报的“先后顺序 ”确定自己指导的学生。名额最高限制为10人。“成长导师”不能对申报的学生进行“挑拣”,也不能拒绝学生,除非名额已满。
4、“成长导师”对已确定的申报学生进行建档,以便记载帮助、指导的情况。学年结束时进行一个小结,并附原始档案资料上交学校。
四、“成长导师”的工作:
1、随时接受学生的各种咨询和请求,提供及时地帮助。
2、每月至少一次询问了解学生的情况。
3、主动观察、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优势,给予将来发展的指导和建议。
4、为学生在选修、文理分科、特长发展、高考报考、就业展望、人生规划等方面提供有益的意见。
5、主动跟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联系,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
6、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成长导师”不是手持严规的管理者,也不是一个居高临下的教育者,只是一个有经验的“大朋友”,一个以平等的方式随时提供指点、帮助的人。所以他与班主任、任课老师、家长的作用有很大不同。
五、班主任如何指导学生选择自己的“成长导师”
1、找准自己的需求点,选择能满足自己某一方面需要的老师。
2、尽可能多地了解欲选择的老师的情况,包括老师的业余爱好,专业优势、学历背景等等。
3、因为“成长导师”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确定学生的申请,并且名额有限,所以申请表填好后尽快交到自己选定的成长导师手中。
4、如果“第一志愿”不能满足,请尽快进行第二次、第三次选择,总之要选到一位自己的“成长导师”。
5、选择时间一般安排一个星期。
6、选定导师后,要记下导师的地联系方式,并将选择情况告诉自己的家长。
全员育人成长导师制度推行以来,师生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学生的心事有了倾诉对象,导师发现学生有思想和心理上的苗头,能积极主动找学生“聊天”,师生关系比以前更为融洽。除了个别辅导、谈心外,导师还会针对自己所辅导的学生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集体辅导。
在“全员育人成长导师制度”推行过程中,学校还利用学校内部交流刊物《耕耘》报导成长导师的工作动态,进行经验交流,陆续发表了十多篇导师们的经验、心得文章。例如王小林老师的《当“导师”的一些心得》、刘芳老师的《做学生心灵的朋友》、张治强老师的《做学生的成长导师 展现自己的育人魅力》、野德胜老师的《我的“成长导师”工作》、杨博琳老师的《“成长导师”的点点滴滴》、裴亚红老师的《点燃希望之火》、董莹老师的《三方合力,学生才能健康成长》、梁彩霞老师的《“导师”拾零》、张富军老师的《把创新举措落到实处》、刘玉萍老师的《亮丽的一笔》、刘嘉川老师的《有效果 有收获》、张天峰老师的《倍感荣幸 责任重大》、杨萍莉老师的《沟通、交流、解决》、宋建革《做个好的良师益友》、杨萍莉《我的成长导师工作》、付晓鹏《再给孩子一个希望》、野德胜《点滴关爱细小以成》、郑辉《我的育人方略》等。
此后为了进一步交流做好学生成长导师的经验,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全员育人‘本先’论坛暨年班主任工作交流年会》,会议期间,“成长导师”和班主任就育人工作展开多主题、多角度的探讨交流,深化了育人工作。此外,为加强此项工作,学校还利用家长会、家长报告会、家长学校等动员家长帮助孩子选好自己的成长导师,以帮助自己的孩子健康成长。
为了推动任课教师积极主动做好成长导师工作,不辜负学生对成长导师的期望,我们把成长导师工作纳入到教师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各类教育业绩的考评中,成为一项长久的制度,激励大家做好成长导师工作。同时围绕成长导师工作,学校还在全体党员中提出了“做课堂教学的名师,做学生成长的恩师”的目标,希望全体党员带头做好学生的成长导师,给学生切实的帮助,使学生终身受益,成为学生一生难忘的人。
从2008年至今,实施“全员育人成长导师制度”已愈4年,它与新课程改革的逐步实施相衔接,以全新的方式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深入开展,使育人活动与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推行4年以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1)“成长导师”已成为班主任之外的我校德育工作的第二支重要力量,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2)初步建立了全员参与育人的工作机制;(3)促进了育人与新课程改革的紧密结合;(4)学生的操行优良率、学风状况和心理健康水平均有较大程度的提高。学生操行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有6个班级获得省市级先进集体,先后有32名学生被评为省、市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十佳中学生”等。有24名学生写了入党申请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成了党支部新的培养对象。学生安全率、守法率100%,学生思想品德合格率100%,优良率90%以上。学校先后被评为陕西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陕西省教育系统“师德建设先进集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