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位著名的钢琴教师在收学生时,问第一位孩子:“你原来学过什么?”“我什么都不会。”“好!你的学费是500元。”第二位学生说:“我已经学了一年的钢琴。”“好!你的学费是1000元。”家长不明白,问:“为什么我的孩子已经有一年的基础了,却要付双倍的学费?”那位老师很肯定地说:“是的。因为我要花双倍的时间来纠正他在那一年中养成的不良习惯和错误动作。”由此可见,关注学生健康成长的关键就是养成教育。尤其是要关注一年级新生的规范养成教育。
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踏入正规学校的大门,这是养成教育的关键时期。入学前他们的思想意识很淡薄,再加上父母长辈的无限宠爱,使得这些孩子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如:不会尊重人,自律性差,随意性强,自立能力差等,这些习惯一旦固定形成,那么后果就会不堪设想。“不经规矩,不成方圆”,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如同炼好的铁水,可以铸成各式各样的形状,但是等铁水凉了变成了大铁锁,再想改变形状就难得多了。因此,抓住了关键期进行养成教育,从小抓、抓小事,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德育为先。” “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我们应该带着“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更加切合时代要求的定位“养成教育”:提高养成教育的成效,促进学生自觉性、独立性、自制力等良好个性品质形成,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和可持续性发展。
抓住新生入学时的新奇感是进行行为规范教育熏陶的良好契机。我有幸连续几年负责学校一年级学生入学教育工作,在时间中也总结出了较为有效的办法,和大家共勉。
1.示范引路
从他们第一天迈进学校的大门,学校利用专门的时间,引导学生熟知学校,让他们熟悉学校的环境,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的学习,活动及一言一行,尽快的转换身份,让他们在真人、真事的情境中,潜移默化的进入到自觉履行学校要求的行列中。
2.培训家长
好多孩子不良习惯是在孩子入学前就已经形成,分析原因主要责任在家长,因此要一年级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要求家长予以密切配合。所以我们在孩子入校后的第一周就培训家长,培训家长我们坚持了几年,效果非常好,学生能很快适应学校生活,学生和家长角色的转换很快。
3.举例明理
一年级学生入校了,但真正成为学生还必须做更多的扎实的工作,我们认为 理解并熟知规范的要求,是付诸于行动的关键。此时,老师和家长应以最鲜明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理解,而不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例如:“右行礼让”这一常规要求,如果学生不理解右行礼让的真正意义,就会形成“机器人”式的死板落实,我们的老师这个时候要借鉴幼儿园、学前班的一些做法,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的:让两组孩子分别站在教室靠窗户和靠门的地方,听到老师口令,迅速的与对方交换位置。只见口令声起,孩子们连挤带钻,本来狭窄的教室乱作一团。这时,老师请同学们讲讲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状况,都有什么好办法。这样,“右行礼让”的概念根深蒂固在孩子们的心中。
但是,这些规矩和要求,要想让一个刚上小学的孩子一下子就记住是比较困难的,这就要求教师所讲述的道理和规范要琅琅上口,简单易记。儿歌、游戏等形式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立正时,让学生背:“两脚并并拢,中指贴裤缝。两眼看前方,抬头挺起胸。”课堂内,要学生说一说“上课怎样坐”——“头正、肩平,胸挺起”,“小手?”——“放放好”,“小胸?”——“挺挺起”,“眼睛?”——“看老师”,“脸上?”——“笑眯眯”。在一问一答中,学生轻轻松松地就掌握了规范,明确了要求。
4.严格训练
养成教育尤其要重视行为习惯的训练,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由正确认识向良好习惯转化需要训练,由不良习惯向正确行为转化更需要训练。一年级学生刚入校,最基本的常识不知道、不会做。比如:上课不知道干什么?不会听老师讲课,集体观念、团队意识淡薄。好多老师反映上不下去课。我们采取的办法是:开学一周后学生进行队列队型训练和比赛,通过训练,使学生会听,懂得服从,建立集体和团队意识。当然这种训练必须在培训家长之后进行,要取得家长的理解,否则很难达到好的效果。要抓好行为训练,首先要强调持之以恒,因为“习惯成自然”是需要时间的,要有耐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成一个好习惯非一日之功,需长期抓,切不可“一曝十寒”、“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教师对学生不良习惯矫正一次不成,二次仍收效甚小的情况下,便心灰意懒了,岂不知矫正一个坏习惯,培养一个好习惯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坚持才能胜利。训练中要强调“严”字,有个“狠”劲,不见实效不收兵,只有这样才能使《规范》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才能让《规范》从墙上走下来,在实践中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5.活动体验
一年级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他们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如果不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去尝试,他们就难以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不要认为孩子年龄小,就只能当观众,可以设计一些小花样、小窍门让他们也“动”进来。
首先、老师要给孩子创造一些自我管理的机会,尽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如:小组长、课代表、卫生监督员、课间活动管理员、图书管理员、甚至是一桌之长,让他们都能轮流尝试角色体验,既培养了责任心,又锻炼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其次、 开展多姿多彩的活动。 可以为一年级学生量身订做活动,如:“礼貌用语我知道”,即让学生自己制定至少十句的礼貌用语,并自己或与他人结合表演出来,优胜者在全校展演,孩子们会在大家的赞扬鼓励声中更加努力的践行…… “我最喜欢的一个活动”,即针对一个学期来学校的所有活动,让他们评选出最喜爱的一例并说清原由,由此激发孩子们关注学校的情感并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班级(校园)中有我的岗位”,即让孩子在班级或校园中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岗位,充分发挥小主人翁的作用……还有“比一比,赛一赛,谁的常规做得好”,“我是礼仪小使者”“流动红旗到谁家”、“我是班级××之最”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行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他们在活动中,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通过自身的感悟、操作、体验、陶冶,全面地提升自己的德行。
一年级的孩子,就像一张白纸,纯洁天真,可塑性强,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只要教师加以合理、正确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很容易形成正确的、良好的行为习惯。所以,低年级教师必须抓住时机,循循善诱,使孩子们真正做到“好习惯,早养成,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