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直接依据,备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预设和导向作用。新课程条件下的备课涉及要素多、要求高、难度大。一学期忙忙碌碌的实践,很难一下子做出具体而清晰的结论,只能就我们政治备课组走过的这段路进行反思,总结几点粗浅的体会,也是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1.应深钻细研新课标,清晰教学目标。上学期初,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高中政治课标关注的不够,被动地适应新教材,结果几乎每节课教学内容都很多,产生了教学容量太大与教学时间太少的矛盾,这种困境迫使我们去关注政治新课标,提取精华。作为新的课程标准,它与过去的教学大纲不同,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和觉悟分别列举,特别是知识目标非常明显;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中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没有分,没有明确、具体的识记和理解的知识点,而是融为一体。同时,新课程在结构上又分为选修课和必修课。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注重的是生活中的基本知识,如《经济生活》,面向全体要毕业的学生,因而,教学内容不需要延伸和拓展。选修课具有专业性和方向性, 内容是必修课的延伸和扩展,甚至包括大学下放的内容,如《经济学常识》中就有古典经济学的内容,面对的是需要深入学习的部分学生。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想对教学目标了然于胸,正确处理必修课内容与选修课内容的关系,就必须对新课标深钻细研,精心梳理,使“三维目标”在每节课的教案中具体化、可操作化,使教学的内容主次分明、重点难点突出,就可以减轻课堂教学容量过大的压力。例如,关于“货币的本质”一框,在内容上非常多,但只要抓住货币这条主线,就能化多为少,化繁为简。
2.应对教材进行灵活加工和处理。尽管我们现在所用的教材是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但由于政治课标的一般性规定,同一个内容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教材是编写者理解的结果,不可能十全十美,即使理解非常到位,也会站在全局的高度,而各地的生活条件和各校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理解角度和接受能力不同。这就需要教师依据要求研究教材,结合自己学生的认知习惯和理解能力对教材内容进行比较适当地取舍和加工。为此,在备课前,遇到教材上难处理的问题时,我们共同研究,商讨对策,协调一致,及时达成有利于教学的思路和共识。例如,教材关于货币与商品线索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活动探究的问题设计缺乏梯度,学生难以生成知识的问题;党和国家新政策出台与教材提法不一致的问题等。都需要教师灵活处理,适宜学生的“口味”和接受能力,达到为学生“减负”的目的。
3.应重视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备学生”在于新课程强调“教”服务于“学”,学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教学过程的核心。而备“学生”的前提是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素质、思维习惯与教学目标要求的差距,引导学生步入“最近发展区”。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在目标上要分层次,问题设计一定要有梯度,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尽量使学生容易“爬上去”。“备教法”,在于新课程忌讳教师再“唱独角戏”,而是要求师生互教互学、积极互动。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多考虑“如何教”,特别是在课堂上怎样以教学目标为“影子”,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在情感态度、知识经验和思维方法上的互通有无、互相促进和共同提高,使学生的脑、口和手得以解放,真正动起来。例如,对学生进行课前指导,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开展辩论会等,减少对学生在学习上的包办代替。“备学法”,在于“教是为了不教”。目前,相当多的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不重视学法,不知道怎样学。教师要“解放”自己,做到“少讲”或“不讲”,就需要在备课中重视学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获取所需要的知识。如,如何细读文本,抓住关键;如何归纳总结等。最好以教材为“例子”把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使学生逐渐掌握学科特点和学习方法。这些是既困难又必须做的事情。
4.备课中应注意讲学练相结合。学科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通过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及时有序地交互作用来保证。就高中政治新课程必修(1)而言,教材容量的确太大,学生的依赖性又太强,课堂讲课时间太紧,专门训练(甚至作业讲评)几乎没时间;在加上不少学生认为上课听听就可以了,不需要去记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考前背背就行了,实际情况是考前也没时间背。结果,基础知识没掌握,技能失去了支撑点,考试时缺乏正确的观点,随意发挥,得分率低。实际上就是忽视了教与学各个环节的“合力”功能。作为教师,应在备课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教中学、在学中教、在练中学,吸取教训,打好基础,提高技能。
以上几点体会,大多是我们在走弯路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的,不足或错误之处,请同行及专家指正,相互沟通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