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受高考、中考等考核因素的影响,中小学教师(甚至家长和社会)对学生的评价普遍存在“唯分数论”的倾向,评价的内容十分单一(成绩),评价的形式过分集中(考试)。致使许多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挫伤了他们上进的积极性。本文试图通过从各种传媒中了解到的中外一些名校名师在学生评价中的好做法、以及成功的探索,给老师以有益的启示,鼓励老师淡泊名利,尝试多元的、动态的评价方式,用博大的爱心点燃每一个孩子心中的梦想。
关键词: 多元评价、动态评价、鼓励、爱心、耐心
校园 场景
先讲一个笑话:某课堂上,一学习较差的学生正在睡觉,老师走过去一顿训斥:你看你,上课都在睡觉,真是没救了,该学生不服气,说你看咱班的尖子生某某也在书的“掩护”下睡觉呢,只听老师说:人家是睡着了还在看书,你是一看书就睡着了……
再说一件真事,今年四月我们学校在各班挑选了七八个孩子去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参观,选人之前德育处专门强调要选那些热爱科学、喜欢动手动脑的孩子,但是,一些班级的老师为了刺激学生好好学习,仍然是报了学习成绩前几名的学生,结果,有几个孩子就找我诉苦:说校长你说是不是学习好就啥都好了,什么好事都是他们的,我们永远没份儿。我赶忙作解释,但是我觉得我的解释在许多事实面前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这一个笑话一个案例实际上反映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许多的孩子因为成绩原因得不到老师的关爱、关注、甚至得不到应有的公正。在各种考试考核的重压下,我们不少老师的手里只有一把评价学生的尺子,那便是考试成绩,成绩好的一好百好,宠爱有加,成绩差的,往往遭到漠视、冷落,更糟糕的还可能受到或软或硬的暴力。
他山之石
人们常常讴歌老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你看太阳的光辉多么广博,她照耀着高山平原江河湖泊每一寸土地,每一湾水域,我们老师,特别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而又拥有学生评价大权的班主任老师更应该以博大的爱心,让每一个孩子沐浴到爱的阳光。
关爱乖巧听话成绩优秀的学生不难做到,难的就是真心爱护那些看起来平平常常,甚至品行学业滞后发展的学生。而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要我们面向全体学生,要使每一个孩子在学校里享受到成功的快乐,获得幸福的体验。但是,学生个体存在的差异又是谁也不可否认的,学生的身体、心理、智力、特长、爱好、习性、品质、家庭等等千差万别。面对一个个不同的生命个体,学校现在较普遍的做法是拿分数来甄别筛选,评价的方式高度集中,过分单一。多数的孩子常常被分数淘汰,感受不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多元的、动态的学生评价方式。最近我收看了中央电视台《我们》栏目一期节目,叫“我们应该怎样鼓励孩子”。那期节目,节目组邀请了国内外七八所学校的中小学校长以及许多教育专家就如何鼓励孩子,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对我很有启发:英国美国的自不必说,他们升学的压力比我们小得多,总是用各种各样的活动及时展示、充分发展学生的潜能。北京市十五中邰校长介绍他们的做法是,他们经常设立各种奖项,比如学习能力奖、文学艺术奖、科技制作奖、体育特长奖等激励学生各显其才。北京光明小学从九六年起就实行“我能行”教育(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现在搞得更好更多,比如设立“本周我展示”的展区,鼓励学生把自己在校内外无论哪一方面获得的成绩展示出来,如作文获奖证,绘画发表的刊物、社区的表彰信息等等,让学生在展示自己小小成功的过程中获得自足自信。上海与台湾的学校的主张和做法是把评价的主体由教师变为学生评价。不全由老师说了算,把学生是否敬爱、欢迎、效仿作为评价的指标,而且,强调把这种评价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细节中,比如作业批改,课堂表达、集体活动表现等,及时地动态地赏识表扬。总之,这些学校都秉承并实践鼓励赏识这种正强化的教育理念,这应该是我们在评价方面的指向。我们中心有不少学校现在推行的“成长记录袋”、操行评语的改革、评选校园之星等活动也是一种积极探索和改进。
且行且歌
让人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是学校普遍还是偏爱成绩好的学生,而忽略了大多数,老师说了,连教师晋职称评先进不都要看分数嘛!我不盯着尖子挣分怎么行?
我认为,作为教师,不看名利不现实,但是,怀揣教育理想、拥有人文情怀、看淡荣辱得失也是一种高尚的选择。当你“精心维护每一个幼小生命的独特价值,引领他们实现源于精神内部的、具有个性色彩的社会化过程,激励他们不断追求更完善更美好的自我时”(劳凯声语)你会享受到为师者最大的幸福和快乐。这里,我推荐大家看看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2005年风靡全球、荣获了许多国际大奖的法国影片。影片以一个著名指挥家的回忆开始,而这一指挥家曾经是一名问题少年,他就读的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也即类似我们国家的工读学校。学生们的淘气、顽劣、恶迹简直超出人们的想象,因此,他们像犯人一样被看管在这里,严惩、禁闭、株连是家常便饭,因此,他们就那么浑浑噩噩地混着日子。一个落魄的老师马修的来临改变了学校的状况,他以极大的宽容和耐心、用歌声唤醒了孩子们沉睡的灵魂,他就用这些“不可救药”的孩子组建了一个合唱队,孩子们有了神奇的改变。影片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很多,我只说感受最深的两处:一是马修老师选合唱队的人选时,让他们一一唱几句歌,然后分出谁进高音部、谁入低音部、谁可以领唱。对一个唱得实在难听的学生,他说,你,当谱架;对一个连一句歌都不会哼的小孩,他说,你,当指挥的助理。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了用武之地。另一处是影片的结尾,因为其他老师冤枉了另一个班的学生,这个学生一气之下纵火烧了学校,纵火时马修领着合唱队的同学偷偷野游去了,躲过了火灾,但违反了纪律,被解雇了,当他提着皮箱走出学校大门的时候,他的一群被禁锢在高墙里学生们把精心折叠的纸飞机一一投掷下来,纸飞机纷纷扬扬的洒落着、歌声悠扬的飘着,一双双小手在窗口挥动着,马修一一看着纸飞机上孩子们的款款祝语,阿!这个时候,马修被感动了,我也流泪满面了,当老师的还能有什么比这个时候幸福呢?
再回到现实中,从根本上来说,高考制度是造成目前学校对学生评价单一的根源,尽管它存在许多弊端,但在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的现实情况下,它仍然是较公正、较合理的一种选才方式,当然也在不断改进之中,比如,综合素质评定比重逐渐增加、高校自主招生比例逐步扩大等等,我们能做到的是要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既正视现实,又放眼未来。在教育的园地里且行且歌。用我们的满腔热情让每一颗星星都闪光。
当然,我们还要正视两个问题,一是对学生不可一味表扬鼓励, 批评、反对、惩罚等负强化的手段也必不可少,最近公布的《班主任工作规定》就明确了这一职责。只是要少用,用得恰到好处。二是班主任都有这样的体会,那些学业或品行滞后发展的学生,表扬鼓励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不会很持久,反反复复是常态,这就要考验我们老师的耐心,延时期待,就像我们对待学走路老摔跤的孩子一样,也像我们对待学说话晚的孩子一样不焦急、不气馁。
要坚信,在花园里,所有的花儿都会盛开,我们爱早开的花朵,更要爱迟开的花朵!
希望我们老师用爱心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不要让多数的孩子在分数的独木桥下垂头丧气,要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让孩子在通向成长成才的立体交叉桥上昂首挺胸、奋发向前!
参考文献:
1、电子文献:视频——《我们应该怎样鼓励孩子》
[中央一台《我们》栏目(2009年8月23日22:36分播出 )(每周日晚首播)]
2、电子文献:视频——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3、文献:《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3、文献:《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中国教育报》(2009年8月24日头版登载)]
4、文献:《从知识到能力 从单一到多元——我国高考招生体制改革历经波折走向光明》[《中国教育报》(记者王瑞林、于建坤/2009年9月23日第5版)]
5、文献:《赏识你的孩子》(周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