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9-86978177 / 8697817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课堂是质量提升的主阵地――康俊杰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442 发布时间:2011-03-18

课堂是质量提升的主阵地

      ――谈学习落实《中小学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

西安市六十六中    康俊杰

现代教育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在校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知识是在课堂上学到的。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技能训练、能力培养、品德养成、素质提高的最主要的形式和途径,是质量提升的主阵地。

一、 立足质量,深化课堂教学研究。

中心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把“优化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效能”作为实现质量提升的八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了“落实日常课堂教学要求”,“提倡高效多样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四项要求。实施方案还提出了完善课堂教学质量监测机制等要求。

这些要求,阐明了课堂教学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方法、课堂教学的关键、课堂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的评价等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和基本内容,为我们聚焦课堂、分析和研究课堂、创新和改革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廓清了思路,提供了依据。

课堂教学不仅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诸多要素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而且是由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考试监测等环节有序运行的教学过程。研究课堂教学不仅要把握课堂教学的整体性和过程性,更要对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和各个环节进行分析,探索教学各个要素的优化配置和各个环节的和谐统一。

我们都知道,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质量提升的根本途径,当前,我们的课堂教学还不能适应质量提升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我们有必要下大决心,花大气力对课堂教学进行研究和改革,坚持深入课堂,对课堂教学中一些长期困扰我们的突出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对一些严重影响质量提升的老大难问题集中力量,进行攻关研究。形成解决问题的清晰的思路,明确的目标和可行的方法,并辅之以行政的、管理的、经济的措施,力求在课堂教学的一些关键问题、核心问题、难点问题上有实质性的突破,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变革,切实探索出质量提升的新途径。

改革课堂教学,还要从我们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研究当前课堂教学的现状和形成原因。

我们的绝大部分教师都有二十年以上的教学经历,有较为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都能娴熟的运用教材、管理学生、驾驭课堂。比青年教师有明显的经验和实践的优势。这也是我们在新的环境条件下能够立足,能够赢得好评,能够迅速提升质量的重要原因。

但是,这种凭实践经验,凭熟练的教学技能提高质量的路子不会走的太远,潜力也是有限的,发展是很难持续的。犹如一个熟练技工,一开始,上手快,效率高,业绩显著,但是,如果长期不进行方法、手段的革新,不进行工艺、工具的科技创新,到一定时期,原来领先的工艺、方法就落后了,这个优势就没有了,就会被淘汰。

当我们的努力达到极限、当我们的经验和技能发挥到一定阶段就没有潜力可挖了。教学质量的提升就没有了后劲,不能实现可持续性。程式化、机械化、模式化的被动教学就成了困扰教学质量继续提高的桎梏。尽管老师们适应了这种程式化的教法,觉得、省事、省心,操作简单方便,无风险,对课堂教学改变不适应,不习惯,不愿意。

但是,面对课程改革的新要求,这种我讲你听,我说你做,主动教,被动学,教的积极,学的消极,老师牵着学生走,赶着学生走的被动教学,不仅不能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质量提升的新要求,而且老师们也教的很苦、很累、很吃力,深感力不从心。改革课堂教学的方式也就成了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立足教情,开展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

王智兴主任在石油普教中心2011度工作会议上所作的题为《振奋精神抢抓机遇全力促进石油普教事业快速发展》的报告中指出,“目前制约中心持续快速发展主要有‘四个问题’、‘三个困难’。‘四个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效能不高,‘讲风’太盛、‘满堂灌’现象比较严重······”。他还提出了“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构建高效课堂。”,“要变讲堂为学堂”等一系列的明确要求。

在中心制定的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提倡高效多样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作为提升教学质量的主阵地,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参与式教学,构建和谐课堂,创设学习情境,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收获,有提高,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中心对课堂教学现状的正确判断和明确要求,为我们改革课堂教学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为了进一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在我们学校制定的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细则中,我们提出了“积极稳妥的推进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起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堂教学新模式”的目标。

我们提出构建高效课堂,其目的就是要转变课堂教学的理念和行为。高效课堂就是高效学习的课堂,就是高质量、高效率的课堂。

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不是说老师讲的越多越好,越快越好。一堂课,老师讲的再多、再好、再快,学生没有学、没有会,也是没有质量的无效课堂,决不是高效课堂。

要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把学生参与了多少、体验了多少、经历了多少、感悟了多少、得到了多少、进步了多少作为衡量课堂教学质量高低的根本标准。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是构建高效课堂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根本目的。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高效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提高了而不是降低了。高效课堂不只是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首先要牢固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其次要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案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到课堂教学过程的实施,都要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扮演好指导者、引导着、组织者、调控者、帮助者、评价者的角色,做好导演,让出舞台,叫学生表演,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角。实现课堂教学由“认真教”到主动学的转变。

三、立足校情,营造课堂改革的良好环境。

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改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方法,改革教学评价的要求,形成研究教学、探索教学、改革教学的良好氛围,是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保证和强大动力。

首先要从高中教学的实际出发,按照构建高效课堂的新要求,制定学校的教学计划,并对老师们教案的编写制定新的规范和标准。要按照体现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目标来要求、检查和评价教案,这是实现教学行为转变的前提。

其次要制定课堂教学评价的新标准,改变过去以老师讲课的优劣、多少作为评价一堂课成败的主要标准的传统观念,主要看老师角色的实质性转变。看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指导、组织、指导、协调、激励、评价作用发挥的如何;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落实的如何;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调动的如何;看学生在课堂上经历、体验、感悟、获得、掌握、提高的如何;看老师为导演,学生为主角的关系是否真正确立,课堂是否真正变了“学堂”,学生是否真正成了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

第三,要建立引导课堂教学改革的激励机制,制定鼓励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的激励政策。对进行改革课堂教学的实践进行鼓励,对进行课堂教学探索的行动给与支持和引导。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拉动,教研支持,物质奖励,精神鼓励,保护改革者,支持探索者,帮助疑惑者,引导观望者,宽容反对者,营造宽松、和谐的探索研究课堂教学改革的环境氛围。

由于校情不同,各个学校在课堂教学的改革方面都有自己不同的做法,有的学校通过硬性规定的办法强行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我们通过鼓励、引导的方法,循序渐进,稳步推进,是符合校情的必然选择。

四、立足学情,创设课堂教学改革的条件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标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根据我们的学情,抓好学风建设是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

由于我们的生源质量都比较差,学生学习基础薄弱,学习信心和动力不足,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不强,这是我们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是老师们在教学中很头疼、很为难的地方。

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的改革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学风建设是实现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转变的重要因素。所以要同计划,同步抓,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质量观、人才观,这是抓好学风建设的重要认识基础。只要是到我们学校来上学的学生,我们就要关爱他们,关心他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不因为学习成绩差轻视,不因为行为习惯差而歧视,不因为身份不同而忽视,让来我们学校学习的每一个学生都平等的得到关心,被重视,受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尊严,有信心的在学校学习和生活。我认为这是学风建设不容回避的问题。

其次,学风建设还要和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实施分层次教学,个性化教育,确定合理的教学难度、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树立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教育观,立足转化后进生,培养特长生,促进临界生,提高优秀生,实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突出特色,优于同类”的质量要求。

最后,学风建设要立足学情,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具体生动的形式,情理交融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荣辱观,树立理想信念,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力。要切实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总结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形成学习的激励竞争机制。还要严肃学习纪律,严格管理学生的学习行为,端正学习风气,通过学风建设,真正把老师的“认真教”变为学生的“主动学”,使讲堂变“学堂”,使教与学呈现和谐统一、高效有序的良性发展,推动教学质量稳步、持续、尽快提高。

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管理移交中心门户网站 陕ICP备14005224号 陕公网安备61019102000322

Copyright © 2024-2025    http://www.sxsy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左侧悬浮广告
+
悬浮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