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029-86978177 / 86978178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陕西省教育厅网站转载新西部文章:央企进陕背后的长庆教育大搬迁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3190 发布时间:2013-02-07

 

日前,省教育厅门户网站转载发布了《新西部》文章《“央企进陕”背后的长庆教育大搬迁》,全文如下:

《新西部》2012年第8期(记者:呼东方)今年(指2012年,下同。本网编者按)427日,陕西省政府在北京吹响了诚邀央企进陕的集结号,提出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将央企引进来重要,让央企在陕西能够真正留得住、发展好更重要
   
而对那些意欲进陕的央企来说,他们可能会对早前已经进陕的央企的生存状况产生兴趣,因为透过这些企业,他们就能测量出陕西省政府释放出的诚意的厚度。 
   
那么,解读长庆油田中小学教育大搬迁,会不会让他们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呢?
    2005
年春,时任长庆一中校长的王智兴接到了油田教育处的通知。随后,他带着6名老师,从甘肃庆阳来到了陕西西安。
    “
我们这批老师可能是第一批从庆阳搬迁西安的教育移民王智兴说。从那时起,大批长庆油田的老师和学生开始涌向西安。
   
王智兴现任陕西石油普教中心主任,兼任西安市第六十六中校长。据他介绍,1998年,长庆油田机关总部从庆阳搬迁到西安,随后,部分所属的二级单位也陆续随总部迁到了西安。这是改革开放以来,一次性迁入陕西的最大的中央企业。
   
几年后,随着国办22号文件的颁布实施,长庆教育大搬迁拉开大幕。



李阳疯狂英语走进66

66中的新崛起


    7
月中旬,中国大大小小的中学门口必有一道风景:红色横幅高高悬挂,炫耀着各自的高考成绩。
   
在西安市北郊凤城四路和未央大道交汇处的66中,也是一样的风景。学校门口除了挂着今年高考上线学生人数的横幅,校园里也摆放着介绍学校文理科状元以及往年考入重点高校学生的展板。
    “
没有办法免俗,这是当下社会考量学校的唯一标准。”66中副校长席进忠说。
    
按照200410月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陕西省政府签订的《中小学移交协议书》,长庆油田按跨省异地移交的原则,将原在甘肃庆阳的11所学校和在陕西的4所油田学校,以及油田与未央区、高陵县地方政府联合改造的3所学校整合为9所学校,整合后的9所学校的人员、资产整体移交陕西省教育厅管理。
    66
中就是这9所学校的其中一所。
    
王智兴回忆说,他们从庆阳来西安时,就听说这个学校破烂不堪,几年高考本科上线率都是零。虽然心理上有准备,但当他们来到学校时,还是被吓到了:学校的现状超出了我们的想象,第一次进校门正赶上下雨,大家捡着砖头垫脚才走进去。老师都不敢管学生,有些学生一挨老师的训,家长就跑到学校来闹事。”                      
    20117月,翁家庄村民王师傅的儿子考入沈阳航天航空大学。俺娃是俺村第一个考上大学的,还学了开飞机。王师傅一高兴,给村里人摆了30多桌的流水席。
   
王师傅说,自从石油普教中心接管了66中,学校变化很大,进出的学生也和从前大不一样了。俺娃考高中那年,这所学校成了省级标准化高中,俺才放心让娃上了这所学校。
   
2005年学校移交陕西管理后,国家及陕西省政府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加快石油普教中心各学校的发展。几年来,在政府和油田的关心支持下,九所学校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校舍面积增大了、旧教学楼变新了,操场实现了塑胶化,试验室、功能部室实现了标准化,任课教师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的需求得以落实,所有学校班班实现了多媒体教学。
   
王智兴说:我们接管66中后,未央区教育局陆续把原有教师队伍重新整合,只留下了50名骨干老师,其他人员分流到区内其他学校。
2008
7月,66中原有的初中生毕业后,只保留了高中阶段的教学和招生工作,现为一所高级中学。
    66
中的高考成绩一年比一年好,2011 2012年均居未央区前列。
   
席进忠现在已开始有点儿过去在长庆一中辉煌时期的那种感觉了。随着学校的不断发展,66中的生源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席进忠说,现在无论是油田社区居民还是学校附近的居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到66中上高中。
   
记者在校园采访时遇到66中党总支书记康俊杰,他说学校经过七年多的发展,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教学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在西安北郊也有了一定的名气,今年高中统招线已经达到516分。我们相信通过进一步的努力,66中将成为陕西的优质教育资源,在不远的将来,将实现陕西省示范性高中这一目标。
    “
按照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要求,要把石油普教中心所属的学校办成陕西基础教育的示范基地,要让在陕西居住的油田职工子女享受到陕西最好的教育资源,我们现在的压力很大,要抓的工作太多,要走的路还很长。面对今天的发展,王智兴感慨万分。



长庆油田公司在指挥部机关和研究单位搬迁西安后获得了迅猛发展。图为位于西安北郊的长庆油田公司办公大楼
              
不求所有,但求所在
 

  孟汉青,长庆油田公司教育处处长,兼任石油普教中心副主任。在与他的攀谈中,记者了解到油田指挥机关和研究单位搬迁西安后,无论是所在地北郊还是油田自身发展都很快。特别是油气产量增长速度惊人,是近年来我国陆上油气储量、产量增长速度最快的油田。2003年油气当量突破1000万吨;2007年达到2000万吨;2009年达到3000万吨;2010年油气当量突破3500万吨;2011年油气当量达到了4000万吨。明年将实现5000万吨的发展目标。
   
在孟汉青看来,与大庆油田、胜利油田以及其他油田相比,长庆油田具有不可比拟的特殊性。大庆油田的中小学移交所属地就在黑龙江省,胜利油田的中小学移交所属地就在山东省,其他一些油田和单位的中小学移交所属地也都在一个省(区)内。而长庆则不同,长庆油田工作区域横跨陕甘宁蒙晋五省(区),长庆油田中小学分布在陕甘宁三省区,学校移交所属地牵涉到三个省区,无形中增大了工作难度。
   
孟汉青所处的岗位,让他得以全程参与长庆油田中小学与甘肃、宁夏的整体成建制属地移交和陕西省整体成建制异地移交的对接、沟通工作。用他的话说:通过与地方官员和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打交道,了解了政府的办事规则,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据孟汉青介绍:为确保油田移交中小学能够平稳、有序、按时移交;确保移交后学校能够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油田将位于陕甘宁三省区的中小学校采取不同形式进行了整体移交,其中将甘肃境内部分油田中小学校与陕西境内的油田中小学(包括66中在内)重组整合后,一并整体移交给了陕西省教育厅。他特别强调在整个移交过程中各级政府和部门给予的极大的帮助和支持。陕西为管理好油田移交给陕西各学校的人员、资产、经费和教学业务,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陕西石油普教中心,直属陕西省教育厅管理,从而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确保移交人员的切身利益和各中小学校的正常运转,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补助资金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监督下按时拨付,足额到位。
    
在移交过程中,有一件事情给孟汉青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孟汉青告诉记者,在长庆油田与陕西省教育厅签署移交协议之前,首先要与未央区政府签署相关协议。因为学校移交涉及到未央区所属的66中。“66中虽然经过油田投资改造,但其隶属关系仍属未央区政府。在是否将66中纳入移交范围这个问题上,政府部门有不同的意见和看法。
  
为此,油田负责中小学移交工作的主管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拜访了时任未央区区长的郭大为,想听听他的看法和意见。郭区长认真听完油田的汇报和来意后,明确提出对于66中的管理模式区政府的原则是不求所有,但求所在,学校归谁管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谁能把它办好。学校无论谁管,它都在未央这块土地上,谁都搬不走。谁能办好学校就让谁去管理,学校办好了受益的不仅是油田的孩子,还有我未央广大老百姓的孩子。他还对在场的政府部门人员讲,看问题一定要从大局出发,从大处着眼,不能只看眼前利益的得与失。
   
实践证明,未央区政府领导的决策是正确的。66中的教职员工经过努力,最终使未央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老百姓得到实惠;同时,也让油田移交教师有了用武之地,油田子女享受到了优质资源,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长庆教育大搬迁为常年在一线工作的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

石油留守儿童的乐园


   
从西安出发,开车沿包茂高速向北行驶20多公里,远远就能看到西安泾河工业园几个大字。过了泾河桥,车向东拐,就是泾河工业园区。
   
进入园区,随处都能看到长庆油田的印迹,有建设西部大庆这样的标语,也有长庆西路这样的街道。
    “
我们这里有两个上万户的住宅区,一个叫龙凤园,一个是泾渭苑。泾渭苑大门旁边一位经营小超市的大妈告诉记者:平时看这小区里人不多,不是老人就是小孩,可一到过春节,小区里就能涌出来上万号人来。
   
大妈说,这两个小区都是长庆的家属区,平时这里的人大部分在陕北或内蒙上班,娃娃们全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带着的。
   
用长庆泾渭小学校长肖志锋的话说:我们这里的娃娃不象娃娃,老人不象老人。他解释道:老人老了还不能安心养老,得照看孙子孙女;娃娃们一年也见不上几次父母,缺少父爱母爱,甚至出现心理问题。肖志锋还补充道,我所在的这所学校,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都在油田一线工作,学生都由老人带着,可以说他们就像农村的留守儿童一样是油田的留守儿童
   
长庆泾渭小学就在长庆二中校园里。“2009年,我们才开始独立办学。肖志锋有些得意地说,上个月来参观学习的外校老师,都不敢相信这是个只办了3年的学校。 
   
在肖志锋看来,长庆泾渭小学的迅速发展得益于他们从长庆一小带来的办学经验。            
    在庆阳时,肖志锋就是长庆一小的校长,他从教30多年,一直是和油田的孩子在一起的。只有油田人,才了解在油田生产一线员工们对孩子的愧疚和期望,也才懂得油田这些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艰辛和需求。把这些孩子放到其它学校去,肯定不行。肖志锋告诉记者,他们还实施了爱心园工程,对于家庭特别困难的学生,通过学校爱心基金帮扶,让孩子顺利完成学业;对于家长无辅导能力的学生,学校在社区辅导站对这些孩子进行义务的小课桌辅导。
   
学校虽然移交了,但肖志锋的感觉并没有什么不同。他觉得成立石油普教中心,对长庆移交到陕西的学校统一管理,是一个很智慧的做法。油田的职工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同,老师还是那些老师,学校还是长庆的名字,他们觉得就是上自己的学校。
   
据泾河中心学校教务处的马主任介绍,这几年,各个学校能发展这么快,普教中心的作用很关键。他说,学校移交地方后,普教中心在稳定职工队伍的基础上,加大了对各学校校舍和教学设施的建设力度,各个学校教学质量均居学校所在地市的前列。
   
不久前,陕西省举办了全省中学生运动会,代表石油普教中心参赛的泾河中心学校健美操队获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马主任说,我们创建音体特色学校,就是想让我们这些缺失父母之爱的孩子获得心灵上的慰藉,转移他们情感上的缺憾,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长庆泾渭小学仪仗队

石油人的石油情结


   
在西安凤城三路摩登小镇小区,记者见到662011年的理科状元刘梦月。这个娇小腼腆的女孩,现在已是西安交大的大二学生了。
   
刘梦月说,她是长庆的油三代我从小就是在油田长大的,爷爷、爸爸、妈妈、伯伯、姑姑全是长庆人。小学4年级时,刘梦月离开了长庆一小,随父母来到西安,转学到了长庆八中。
   
在西安,刘梦月依然不是和父母在一起,我们油田的孩子都这样,习惯了。
   
中考那年,刘梦月本来可以上其它知名高中,但她还是接受了表姐的建议。与其上一个环境、老师、同学都很陌生的学校,还不如上66中,因为这里毕竟有我们熟悉的老师和同学。刘梦月说,表姐和她一样,心里多少都有点石油情结
   
记者在进入长庆苏格里大厦门口时,遇到一点小波折。门口保卫说:我们有规定,不穿袜子不让进门。记者只好在附近商店买了双袜子。对王智兴主任说起这事儿,他一听就笑了。
    “
长庆油田的前身是部队,在庆阳的时候,很多单位内部都是以营、连编制命名,所以管理上一直沿袭着过去军队的痕迹,比地方上要严格得多。他解释说。
   
在王智兴看来,石油人的这种石油情结,外人是很难理解的。他说,长庆油田成立于1970年,现在很多职工已经是油二代或者油三代了。而现在的学生生在油田,长在油田,将来又回到油田去工作,成为油田的新一代建设者。
    “
其实油田中小学虽然移交了,但学校服务的对象仍然主要是油田职工子女,省委教工委、省教育厅确定的服务长庆油气发展,尽责职工子女教育的工作宗旨没有改变,油田对移交学校支持也没有改变。王智兴说。
    
孟汉青非常肯定省教育厅对石油普教中心的领导和支持,那些学校过去基础都很差,现在都成为当地基础教育领域的佼佼者,省教育厅是下了大功夫的。
    
孟汉青同时也强调,学校移交到地方管理了,教育投入还需要进一步增大。以长庆泾渭小学为例,这几年学生人数以每年新增500人的速度急速扩大,一个按标准只能接收1500人的学校,已经有在校生2500多人了,导致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对于这一问题,王智兴表示,省教育厅为此事多次与人事厅协商,已经特批给了石油普教中心招聘老师的名额,但编制问题仍需进一步协调落实。
   
在问到石油普教中心这几年在为油田发展做了哪些工作时,作为长庆油田公司教育处处长孟汉青一咕噜给我们讲了很多石油普教中心如何以大局为重,克服困难,保证油田职工子女能够就地、就近顺利入学的事例和故事。
   
在长庆油田基础教育的搬迁移交过程中,我们看到了陕西省委、省政府在做好央企进陕这篇文章上,通过教育这样一个平台的作用发挥,使得让央企在陕西能够真正留得住、发展好的工作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落实。

(信息采集:王宇豪、毛德科)

 

陕西石油普通教育管理移交中心门户网站 陕ICP备14005224号 陕公网安备61019102000322

Copyright © 2024-2025    https://www.sxsyedu.org.cn   All rights reserved

+
左侧悬浮广告
+
悬浮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