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2423 发布时间:2012-06-07
我对构建高效课堂的几点思考
石油普教中心副主任 王新民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正在中心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如火如荼地进行,我就课堂教学改革谈点认识。
一、课堂教学改革的精髓、核心价值观:即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或“多学少教”,变讲堂为学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二、课改的保障措施及目标:我认为主要是“两个抓手”、“五个转变”和“一个目标”。
1、两个抓手:一是导学案;二是学习小组(或加行政小组、科研小组等等)。
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路线图;其内容大致可为预习案、探究案和练习案。关键内容是预习案。总之,导学案量太大会增加学生负担,学生也没时间做;太难学生学不懂,完成不了,既达不到预习的目的,又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会浪费人力物力。三案之间应分层次设计,形成小台阶,小梯度,让学生通过自主或交流学习,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同时,每个学案也必须注重层次化、问题化原则,由易到难,为学生搭建合理“支架”和提供必要的“扶手”,让好中差学生都能受益。
学习小组: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组织,导学案中探究案和练习案的内容,主要依靠学习小组来实现。如何建立好学习小组,培训学生改变学习方式非常重要。学习小组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形式,更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形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谐共处、相互交流的能力。
可以说,“导学案”和“学习小组”是驱动课改的“两个轮子”,只有紧紧抓住这两个“轮子”,才能有效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2、五个转变:
一是转变教师的观念及角色。老师以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同时又是课堂的主体和主宰者,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过程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中心,教师讲解以教材为中心,教学价值以应试为中心。课改要归还学生课堂主人的地位,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课堂的策划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二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以前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复习旧课、引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练习、总结学习内容。这种“先教后学”的“满堂灌”教学方式,老师一直处于主动地位,学生始终被牵着、拽着,被迫跟着老师的思维走,能跟上的跟上了,跟不上的就掉队了。
三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前学生是带着两个耳朵来听课,是被动学习,学生完全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少数“明星”学生的强势表现剥夺了其他学生的话语权,导致了学生的分化与对立,弱势群体只能被动发展,“明星”学生也容易恶性膨胀自己的所谓“主体性”,获得虚假的自我形象。其结果,弱势和强势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都会受到限制乃至扭曲。课改则要求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获得的知识不是老师硬“灌”的,而是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获得的,全体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有长足进步,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是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以前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布置作业学生做,这个过程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地位。现在则要求学生先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学习解决的问题,教师一概不讲;学生经过讨论后仍然无法解决的问题,再由老师点拨、指导、讲解。
“先学后教”,使学生参与了整个学习过程,体验了整个学习过程。学生先嚼馍,先尝味道,只有嚼不烂时老师才为学生提供帮助而不是包办。学生是主动地参与学习,再不是被动地听或接收。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又为其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是教学评价的转变。过去评价一节课,完全以老师的活动为主,主要评价教师讲的多么生动、活泼,教材多么熟悉,重点如何突出,难点怎样突破,甚至对老师的声音、教态都要作评价,这种评价根本没有学生的份,完全以老师的教为主。现在要求评价一节课,主要是看学生学的怎么样,学习过程学生参与度,把学生学习态度、学习状态、学习情感、学习收获、课堂幸福指数等作为课堂评价的主要依据。
3、一个目标: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形成四个合力
只有形成合力,课改才能有效推进。一是学校与老师的合力。学校领导领航定向,中层干部把关监督,老师执行落实,须上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合力。二是年级组内部课任老师之间的合力。一个年级是一个小集体,一个大家庭,“共心”才能“共事”,才能产生更大的“磁场”。三是学科内部的合力。共同编写导学案,既配合又补台,才能有效推进课改。四是德智体美之间的合力。德育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体育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美育培养学生高雅情操,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就有了其快速成长的沃土,学习能力就会更强了。
四、继承与改革的关系
课堂改革是教育本质回归,是还学生课堂学习主人地位,是顺应教育规律的。改革是在传统基础上的改革,并不是否定一切。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面积淀的很多好的做法,不但不能改掉,还要发扬广大,如理化生的两人一组实验,语文课课本剧、分角色朗读、课前演讲或背诵诗歌等等。许多好的做法,只要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和综合素养的提升,就应该继承并发扬。
五、文化引领,丰富内涵
学习外地经验,是为了借鉴学习,并不是完全照搬,必须内化成自己的功力,才能创造出自己的特色。只学形式、皮毛,不学实质,只能原地踏步,蛹只有蜕化而出,才能变成美丽的蝴蝶。学校必须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用文化引领学校的发展;老师须有自己的独特教学思想和方式,才能形成个人教学风格。否则,只学皮毛形式,最终变为邯郸学步,别人的步伐没学会,自己也不会走路了。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困难的过程,特别对于年龄较大、经验丰富的老师,教学已是轻车熟路,荣誉和成就颇丰,得到了学生、家长、同行和社会的普遍认可。这课堂改革,突然要把“大刀”改“长矛”,把“右撇子”换成“左撇子”,使法不同难以适应,因此出现了对课改的不理解是很正常的。难怪有老师说:教了20多年书了,现在不会教了。况且导学案编写那么艰辛,学习小组效果并不明显,进度完不成,等等困难、问题都来了。我认为,课堂改革有个学习、实践、改进的过程,如果没有困难,没有问题,就不叫改革。当我们把这些困难克服、问题解决了的时候,当我们改革完成三年一个轮回时,再回头来看,我们的改革一定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它符合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