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文、吕明凯在“春笋计划”2010—2011年度工作总结暨成果展示会上的讲话和报告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512 发布时间:2011-11-17
按:2011年10月31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大学与普通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2010—2011年度工作总结暨成果展示会在西安隆重召开。省教育厅厅长、“春笋计划”领导小组组长杨希文出席会议并讲话;省教育厅副厅长、“春笋计划”领导小组副组长吕明凯出席会议并作工作报告。现将杨希文同志的讲话和吕明凯同志的工作报告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在“春笋计划”2010-2011年度工作总结暨成果展示会上的讲话
省教育厅厅长 杨希文
(2011年10月31日)
各位专家、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今天这个会议,是“春笋计划”总结研讨会,也是成果展示会。刚才,明凯同志、专家委员会、师生代表作了报告和发言,都讲得很好,我听了之后也很受启发。在此,我代表省教育厅,向为“春笋计划”付出汗水和智慧的专家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向第一期38名学员和指导老师表示热烈的祝贺!
去年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我们陕西迈上了建设教育强省的新征程,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成为教育工作的基本矛盾,“上好学”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主要课题,各类教育都面临着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问题。高中教育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以及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实施高中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为学生成长、成人、成功提供知识和能力储备。这就要求高中教育必须全面提高质量、坚持多样化发展,形成高质量、多样化、有特色、可选择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我省普通高中发展很快,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办学条件明显改善,规模迅速扩大,目前有普通高中569所,在校生95.6万人,资源建设基本满足了群众需求。二是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普通高中教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重心转移。三是骨干体系建设做得比较好,目前有标准化高中269所,占普通高中总数的47%,省级示范高中22所,今年还建立了“示范高中网络联盟”,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我省普通高中教育还存在办学“同质化”、教学模式单一、创新人才培养能力不强等问题。要让普通高中为建设教育强省做贡献、为三秦父老多培养优秀创新人才,还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大胆创新。
在这种新形势下,去年年初,省教育厅启动了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春笋计划”试点工作,后来此项计划纳入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经过一年的积极探索,试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形成了一种创新精神,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在科学世界里自由徜徉的机会,为老师搭建了一个培养塑造科学幼苗的平台,为学校创造了一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路子,在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这个头开得很好,今后还要推动“春笋计划”进一步深入实施。
一要在试点基础上开拓“春笋计划”实施领域。时间上,可以尝试将计划周期从一年延长到一年半。区域上,可以向西安以外地区的高校、高中扩展。内容上,可以从自然科学向人文社科延伸。范围上,要适当扩大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数量,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
二要积极探索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模式。要进一步明确大学、高中各自的职责,密切合作,共同承担培养任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其中要有一些院士级、大师级的科学家参与,让具有创造潜能的高中学生走进实验室、走到科学家身边,在科学家熏陶下成长。遵循学生成长和认知规律,尊重学生个性,注重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学思结合、科学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善于合作、勇于质疑的精神。要认真总结、不断改进“春笋计划”的实施。
三要通过“春笋计划”的实施推进高中课程改革。今年是我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第4年。总体上看,课改取得了显著成绩,但还存在选修课开设不足、研究性学习薄弱等突出问题。要通过“春笋计划”的实施,大力推进高中选修课多样化,改变单纯依据高考方案统一设置选修课、限制学生选课的做法,加强指导,使每一个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带着兴趣自觉快乐地去学习。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网络课程资源建设力度,实现优质研究成果、优质课程资源共通共享。
四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和保障工作。各有关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做好“春笋计划”的组织、规划与管理工作,协调相关单位共同研究制定推进方案和政策措施,充实专家委员会、课题研究小组、报告团小组、开放实验室小组,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各相关高校、普通高中要切实重视起来,加强研究,加强保障;要将参与计划实施的专家、教师的劳动,计入工作量,作为考核、评职、评优的重要依据;要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课题研究成果纳入研究性学习课程考核,赋予相应学分。
同志们,“春笋计划”是一个创新工作,需要我们积极组织、大胆探索、深入研究、认真实施。“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相信有各地、各学校的不懈努力,有老师和同学们的钻研学习,有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春笋计划”一定能够越办越好,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春笋计划”实施情况报告
陕西省教育厅副厅长 吕明凯
(2011年10月31日)
陕西省2007年4月启动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以来,在落实国家课程方案方面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取得了不少进展和成绩,但在对创新人才培养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建设中,高中学校普遍存在师资力量不适应,实验和实践条件不具备等突出困难。
为进一步加强高中学校研究性学习,充分发挥陕西高校实力较强的优势,积极争取相关高校对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建设的支持,特别是考虑到国家关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战略部署和要求,我们在认真研究和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关于高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7月讨论形成了陕西省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春笋计划”实施方案,并开始组织实施。
一、“春笋计划”的主要内容
一是课题研究工作。我们在9所普通高中挑选38名学有余力,且具创造性潜质的高一学生,利用研究性学习课和节假日时间,在高校专家和高中相关教师共同指导下,在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和信息技术学科领域,直接进入高校实验室做课题研究,让他们经历和体验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培养和发展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二是专家报告团工作。一方面组织相关专家,根据高中选修课建设的实际需要,为高中学生作科普或学术报告,由省基础教育资源研发中心负责制作成网络课件,上传至陕西教育网供全省普通高中共享。另一方面,由专家报告团组织专家,以网上咨询和指导的方式,有选择地对一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给予指导。
三是开放实验室。即相关高校向高中学生开放部分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高中学校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
二、主要进展和成果
从2010年7月启动实施春笋计划以来,各项工作进展顺利,首期试点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课题研究成果丰硕。“春笋计划”首期38名学员共33项课题。其中,17项属于科技前沿类;16项属于工程应用类,涉及自然科学多项前沿领域,包括交通、电子、航空、纳米、克隆、环境、网络、导航等方面,目前已全部完成研究任务,通过课题答辩,顺利结题。
科学研究类课题在某些方面有所创新。其中,2篇论文已经发表,一篇即将发表。西北大学附中刘时昱在生物学科关于“君-使”化合物后期晶型结构研究的文章,以第二作者名义在国际晶体学联合会主办的单晶学报E发表,该期刊为SCI类国际学术刊物;西北大学附中姜艺舒在化学学科的《新颖形貌氧化锰纳米电极材料的制备研究》以第二作者名义在《中国化学》(ISSI)上发表。
西铁一中曹鑫林在生物学科的《丹参肉桂酰辅酶A还原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及表达模式分析》即将以第二作者名义在《西北植物学报》(1SSI)上发表。
高新一中许雪莹的《铁皮石斛多糖含量测定及抗凝血作用研究》获西安市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医学与健康学类一等奖和陕西省第26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项目三等奖,并入围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举办的2011年第十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
陕西师大附中龚睿的《拟南芥PAPI转录因子对贯叶连翘黄酮类成分合成的调控研究》入围由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中心举办的2011年第十届“明天小小科学家”活动。
工程应用类课题的多项设计与制作已接近或达到应用水准。如西安中学马振鑫、刘珂磊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西安市智能公交系统软件设计与实现》,已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软件制作权登记。
(二)专家报告团工作形势喜人。“春笋计划”实施以来,9所高中先后邀请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的29位著名院士专家,为学生作了90场科普和学术报告,包括 “现代战斗机的秘密”、“环境监测的一般步骤与方法”、“超声波油井增油技术及装备研究”、“量子测量与调控——一条通向未来的高科技之路”等。
一些学校特邀国外知名学者为学生做了相关学术讲座。如西安交大附中邀请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物理学大师道格拉斯·奥谢罗夫教授,为学生作了“我的科学发现故事”的科普报告,并邀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奖得主Oliver E. Williamson教授及夫人与学校师生进行了精彩的互动。高新一中邀请牛津大学数学系斯密斯教授为学生作了报告。
西安交大附中邀请杨立伟、聂海胜、刘伯明等航天员到校,与全体学生一起开展了航天知识问答等活动。
一些学校还邀请学者为学生开设了选修课或选修课专题报告。在高校专家的指导下,高中学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理念和新课改要求,提出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了领域和类型多样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西安交大附中的研究性学习领域包括科技和生活、实验探究、社会调查、规划设计、环境保护、饮食健康等六大类;西安中学开设了研究性学习专题课,开展了“课题类”、“项目设计类”研究性学习活动;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主要是课题研究;西安市第八十三中学的研究性学习高一以社会实践为主,高二进入学科研究和创意设计。西安市第一中学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共有189项,西安铁一中研究课题达到200多项。
西安中学邀请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王泉、苗启广教授分别为学生开设了6个课时的选修课——“信息技术应用研究”,进行了“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选题”选修课专题报告;西北大学附属中学邀请了10多位教授为学生开设“拓展型·大学教授报告类”选修课程。通过研究性学习及相关选修课程的开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9所高中共有53项成果获奖;在“明天小小科学家”评选活动中,有5个项目获奖;高新一中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中有两个项目分别获金奖和最佳发明奖;西安铁一中的1个项目获2010年全国十佳优秀科技实践活动。在2010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西北大学附属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成果获一等奖8个、二等奖13个、三等奖9个,另有1个项目在第7届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中获得银奖。
(三)实验室开放开局良好。在调研高中学生愿望与需求的基础上,按照“春笋计划”的统一安排和要求,参加计划实施的7所高校都向中学生开放了50多个国家级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参观学生人数超过2万人次。西安质谱加速器实验室、西工大航空馆和航天实验教学中心、西安理工大学工程训练中心、西北大学百健艾迪实验室等高校重点实验室吸引了多批次高中学生前往参观。期间,有科研人员的认真介绍和精心演示,有参观学生与科研人员的提问互动,同学们对先进的设备设施,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过程留下了深刻印象,激发了他们对科研工作的兴趣,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与影响。
三、我们的主要做法
(一)加强创新素质培养,突出创新人才培养。创新素质培养是指面向参与计划的高中学校全体学生的相关工作,创新人才培养是指针对挑选出来的38名学生的工作。专家报告团和开放实验室工作面向9所高中全体学生,课题研究则面向38位学生。以上工作,全面推动了学校围绕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路径和模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二)科学组织,措施得力。为做好春笋计划的整体策划、方案设计和科学实施,我们组建了由省厅领导、高校领导和高中校长参加的领导小组,组建了有院士、高校教授和研究员以及高中骨干教师参加的专家委员会,负责研究和论证相关工作方案与安排。
做好学生选拔和培训的基础性工作。为此,专家委员会研究制订了普通高中参与创新课题研究的学生选拔标准和选拔办法,在自愿报名、学校推荐的基础上,组织20多名研究人员,利用瑞文标准推理测验、瑞文高级推理测验、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对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进行了测评。根据测验结果,参考学生的学业成绩和研究性学习情况,各高中分别选出10名学生参加学科指导小组负责的面试,最终确定38名学员承担课题研究工作。之后,又邀请专家就科学研究中问题提出和课题论证的方法、科学研究中收集数据的方法、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以及科学态度、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等方面对参加课题研究的学生进行了通识培训和专业培训。
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和评估。为使计划实施工作健康运行,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定期对实施工作进行督查指导,并认真组织了中期评估、终结性总结和课题答辩等工作。
(三)精心指导课题研究。为使学生的课题研究工作能取得预期效果,组建了由高校专家和高中骨干教师共同组成的学科指导小组,组织设计了“春笋计划”学员手册。该手册包括学员成长蓝图、参与高中学校活动情况记录表、参与高校实验室活动情况记录、自主活动记录表、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及课题研究过程自我评价表,评价汇总表、成果答辩评审表及成果答辩评价汇总表等内容。各学科组制定了《“春笋计划”课题研究学生指导方案》,明确了学生选题、开题、课题研究、论文(或实验报告)撰写、论文答辩和成绩评定等工作。明确了指导教师与学员的职责。各学科组还组织编写《学科课题研究指南》。
学生在专家指导下,根据《课题研究指南》及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方向与具体课题。高校专家帮助学生选择实验室,组建相关工作团队,提供应有的物质技术支持。高中指导教师负责相关学科知识的辅导。在学科指导小组和生源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参与课题研究学生的实际研究时间一般都超过60小时,部分学生达到200多小时。
四、几点体会
(一)突出创新素质与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有利于促进普通高中办学思想和教育理念的转变。由于课题研究学生的选拔和研究工作的逐步开展,专家报告团的多场次高水平报告和专家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引领与指导,学生进入高校重点实验室对科研工作环境及过程的感受和了解,使“创新”、“创造”成为参与“春笋计划”的高中学校各项工作的关键词。在教学和学校管理中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自主探究精神,成为校长们的共识。学校普遍要求学生在个人探究和同伴互助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性学习,在质疑中深入钻研,在探究中感受创新,在合作中共同发展。“春笋计划”的实践促使学校不断探索和调整课程改革的路径和方法,西安中学提出“创新从理念转变开始,创新从课堂开始、创新从日常生活开始”,利用常态课堂教学过程渗透创新理念,让学生在感悟和掌握知识与方法的同时,形成创新意识。西安铁一中则探索实施以“问题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连锁反应”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实践,培养学生的质疑力、观察力和协同力。
(二)大学与高中深度联合,是高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和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必由之路。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有大批具有创新实践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或专家的引领,需要有一定的环境氛围和物质技术条件,这些都是普通高中学校所难以完全具备的,而高等学校却有着非常明显的比较优势。近几年党和国家强调高校要更多地承担起社会服务的责任,高校的领导和专家教授也都有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支持和服务的积极性。“春笋计划”的实践表明,大学和高中多方面合作,使高中学生拓宽了知识视野,了解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培养了探索与创新的意识与兴趣,获得了学生成长和创新成果初现的双重效果,这是十分令人欣慰的。
(三)加强研究性学习与选修课的建设是普通高中内涵发展、提高质量的最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春笋计划”是为解决高中课改实践中的突出问题而提出和实施的,它所占用学生的时间,就是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时间,它所取得的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这几所高中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的成果。“春笋计划”的初步成功说明,只要我们突出创新素质和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诉求,按照规律加强研究性学习和选修课的建设,我们就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并为普通高中的内涵发展做出贡献。“春笋计划”不仅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学生,还成长起一批研究型的高中教师,他们开始普遍关注在课堂中有独特想法的学生,鼓励他们发表意见,注重教学相长。学校敢于质疑,独立思考,重视实践,鼓励交流互动和协作配合的风气日渐浓厚。
(四)高中学生中确有一批具有明显创造性潜质的可造之才。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形成了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也具备了独立的人格,若同时具有创造性潜质,只要我们提供平台和机会,提供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施之以正确的指导和点拨,他们就能够较快的成长和发展,成为潜在的拔尖创新人才,就有可能较早的获得创新性成果,做出创造性贡献。
总之,“春笋计划”是大学与高中联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有益尝试与探索。经过一年的努力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条件保障和成果评价等方面都还面临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还需要多方支持与配合。我们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推进我省“春笋计划”持续健康运行。
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
陕 西 省 教 育 厅
2011年11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