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石油普教中心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676 发布时间:2011-07-18
理念化行动课堂活力四射 讲堂变学堂师生兴趣盎然
——石油普教中心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今年是中心教育科研年,也是中心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的开局之年,各学校在课堂教学改革、校本研修等方面大胆实践,锐意创新并取得了明显进展。尤其是今年4—5月份以来,在中心和学校先后组织学校领导、中层管理干部、骨干教师近200人到洛阳、山东、宜川等地学习培训之后,部分学校和教师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已经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在中心最近组织的调研中我们感受到: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高效课堂模式开始在中心所属学校萌生。
一、共识初步形成,改革势在必行
通过本次学习考察,改革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和实践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全体学校领导和大多数教师的共识。许多同志谈到:走进这些名校的每一个角落,感觉整个学校是属于学生的。所有属于学生应该有的权利,学校都交给了学生,没有丝毫的包办代替,只有适时的激励和指引,教育本来应该遵循的规律,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坚守。当然,他们的课堂也许没有教师单纯讲授显得流畅,甚至缺少了一些我们认为必不可少的环节,但其课堂实际达到的高度往往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尤其令人惊讶的是:杜郎口中学的课堂几乎看不到多媒体,他们更多的是依靠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实现了许多人用现代化手段难以实现的效果,这里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杜郎口人是用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引自己行动的。因此,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改变课堂“先教后学,以教为主”的模式已在绝大多数学校形成共识,改革势在必行。
变化的课堂
二、理念化为行动,课堂初显活力
本学期学校部分教师课堂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学生的“学”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更多的“讲堂”在逐渐变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学堂”,新课程理念变为师生共同的积极行动,课堂活力初显。长庆八中早在2010年就引入了江苏东庐中学的“讲学稿”模式,在四年级(语文和数学)和七年级(语文、数学和英语)进行了近一年的实践,初显端倪。咸阳子校在借鉴洋思、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做了积极尝试,吴文宽和李惠霞老师,采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活动设计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受到专家好评。未央湖学校分学段、分学科实践“先学后教”自主课堂模式,部分课堂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其他教师的认可,魏荣华老师的地理课就是其中的代表。66中席瑞老师(高一地理),在高一·二班实施课堂模式改革尝试,取得了较好成绩,本学期3次测试,均为年级第一。长庆二中已在七年级所有班级进行高效课堂实践探索,八年级部分班级、高一和高二部分教师也在积极尝试;高一·三班为桌子摆放问题,学生给老师写了一封感人的信,表达了广大学生渴求拥有自主学习权力的强烈愿望。泾河中心学校的老师积极性非常高,学习感受深刻、认识到位,自发地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改革之中,已经在初中语文、英语、数学,小学数学等学科进行大胆实践,司飞妮、张建新等老师的课已呈现良好势头。泾渭小学高段语文、数学等学科教学在充分借鉴山东、宜川等地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多年实施的“三动一合”模式开始实践学生自主课堂,马宁才老师所授五年级一节数学课,学生自己讨论得出了教材没有要求、老师也没有想到的结论,值得肯定。
三、校本研修给力,助推课改升级
本学期,由于各学校普遍重视课堂教学改革,因此围绕如何创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校本研修工作得到了较好落实。通过编写教研简报、观看教学录像、开展学校大教研、学科组交流研讨活动等形式,以高效课堂建设中课堂模式创建、学生学习小组建设、课堂教学评价、如何开发学生潜力等为主要内容进行积极研讨,研究问题来自课堂,又回到课堂,形成了良好循环。泾河中心学校和未央湖学校教研室的同志在谈到目前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时显得异常兴奋,他们说,自从实施创建高效课堂以来,教研部门“出力不讨好”的情况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每次研讨结束后的意犹未尽。
观摩新课堂 体验新教法
四、远景规划到位,确保质量提升
调研中可以看出,校长们对课堂教学改革充满信心,他们谈到:学校将建立质量提升的长效机制,做好远景规划,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努力做到将构建高效课堂和提升学校德育工作质量、提升教科研工作质量、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提升信息技术保障质量、提升教育教学评价质量、提升学生社团建设质量、提升学校后勤服务质量、提升安全稳定工作质量、提升班子办学治校质量等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为中心三年质量提升工程交一份合格答卷。校长们的发言深谋远虑,措施得力,决心坚定,令人振奋。
当然,课堂模式改革刚刚起步,我们不必追求面面俱到。要把课堂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学”的落实和效果提升等方面,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要坚信一堂好课是常态下真实的课,课堂的价值在于通过师生碰撞,相互讨论,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它不可能十全十美,它应该是不加粉饰的、值得反思的、可以重建的课。我们不必追求完美,只需追求创新,坚持下去,我们的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