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论文针对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作业失之有效的现状,根据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本质特征,展开作业创新的原则、模式研究,提出了语文教师应该结合实际,“扬弃”教材,创设主观性、开放式的小论文作业的观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 作业创新 原则模式
一、创新语文作业的概念界定。
创新的语文作业,既不是所谓的“回答问题”型作业,也不是我们平时的“作文、随笔”;而是凭借课文的材料、思想、思路所引发思考的一种重新表达。
创新语文作业,既不是“ABC”式的语言知识的积累,也不是长篇大论式的写作训练;而是一种“短频快式”的信息重组、观点表达或者情景再现。在语文目标“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级序列中,创新语文作业主要立足于“能力”这个中间环节,设想通过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来实现双向延伸,达到运用“知识”和涵泳“素养”的效果。
创新语文作业,生发点是课文,发展点是学生的积累;生发区在课内,发展区在课外;训练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的终极目标是语文素养。
创新语文作业的基本样式是较为完整的小短文,有时表现为一个活动过程如朗诵、演讲、辩论、情景表演等。
二、作业创新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 问题到提出。高中语文课本中的作业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课后思考与练习题,一种是单元综合性学习专题。从实际情况来看,这两种作业形式都失之有效。在教学辅导书漫天飞的情况下,“课后思考与练习”失去了其训练学生思维的初衷,也使学生失去了语文作业的兴趣;在目前高考制度下,除了少数单独命题省市的中心城市文化资源丰富外,“综合性学习”也形同虚设,成为“超现实”的学习内容,也不可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作用。这两种作业都不可能有效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不能有效实现教材编写者的“美意”,不能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2 研究现状。通过对专业杂志和网络相关问题的搜索考察结果来看,在整个语文研究特别是新课程的研究的浪潮中,未见有夺目的浪花一朵,未见有权威的研究者和有影响的论文面世;网络中也只是散见一些小学、初中的零星经验总结和实践摸索的做法,尚处于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和经验总结阶段,并未对实际的教学活动和传统的课后作业模式产生根本性的影响。而有关高中语文作业的创新研究,则更为鲜见。因此,这个问题在当前的研究中基本处于一种研究的空白状态,是教学各环节研究最薄弱的部分,是块有价值的、亟待开垦的“处女地”。
三、创新作业的理论支持。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作业是学生最为自主的活动,也是最能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教学环节。它不仅仅是课堂的直接延伸,是对课堂知识的检测和巩固,更是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通过自主探究、综合创新等思维过程,建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我学科素养的最为活跃的成长渠道。在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均涉及到这方面的论述。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主体,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也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建构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结构、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因而必然要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从而形成具有建构意义的教学设计。针对本课题就是在作业的设计上再不是图解课文的内容,不是复习巩固教师的课堂内容;而是设计、设置、创设一种学生自我主动建构新的意义世界的问题或者场合、舞台。
2 “最近发展区”教育教学理论。“最近发展区”的基本观点是:确定发展与教学的可能关系时,教育要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和促进作用,就必须确立学生发展的两种水平即已达到的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教育就是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帮助、指导、促进学生运用已有水平主动的达到可能达到水平的过程。“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重要的不是着眼于学生现在已经完成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那些正处于形成的状态或正在发展的过程。如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只是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那么教育过程就不可能成为学生发展的源泉,而且学生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或阻碍,影响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3、主体教育理论。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重要的前提。主体教育理论,不仅强调了人发展的主体性,而且具体指出了发展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科学地说明了影响和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因素与条件。
四、作业创新的原则。
(一)作业创新的原则。
1 依托教材的原则:语文学习,教材是本,教材是主要的依托。因此作业创新不能完全脱离教材,必须是根据课文的实际情况,设计和课文相关的作业,或者信息重组、或者思路仿写、或者观点延伸、或者观点商榷、或者综合概述、或者展示表演。这样的作业既有一定的材料、观点、思路作依托,又有探究创新展示的空间;既难度不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又有挑战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这个原则体现了“最近发展区”教育教学理论的思想。
2 普遍发展的原则:尽管学生作为学习群体中的个体是必然有差异的,但是小短文式的语文作业却适合全体所有的同学。不同的同学有不同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和体验,甚至是不同层次的;但是他们都是根据自己已有的积累来完成作业的。这样各自“最近发展区”都能够得到发展与实现。这个原则总体上体现了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思想。
3 个性化原则:普遍发展的原则是总体而言的;从个体上来看,每个同学均有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知识积累---主要是不同人生经历、体验,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使作业呈现出五彩缤纷、个性纷繁的作业内容,建构起符合自己认识、情感、兴趣意义的话语世界,有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能动性的发挥和能力素养的提高。这个原则符合主体教育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思想。
4 限止性原则:作为学习群体的学生,差异确实很大;甚至有些学生对于任何形式的作业都会偷工减料,存在着心理上的抗拒;因此必须有限止性原则,提出最低的作业要求,强迫他们完成,以实现能力素养的提高。
(二)作业评价原则。
1 鼓励性原则:对于学生来说,每次作业的完成,都是建构了一个认识、情感世界,好比是园丁精心培育的一畦秧苗,容不得“莽牛”在菜畦里肆意奔跑践踏;因此作业评价要从尊重学生出发,以肯定学生的创造,并鼓励学生再创造。
2 个体化发展性原则:传统的作业,由于答案的统一性,老师往往是从横向的角度来对比评价学生的作业完成状况;而创新后的小短文,则是开放性的作业,没有统一标准;那么老师就应该更多的着眼于学生个体纵向的发展角度给予评价,才更有利于作业的完成和提高。
3 “亮点”原则:小短文式的作业,大多数完成的往往不会很完美;但是大多数的作业都会散见诸多“亮点”,包括精美的词语、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想象甚至是一个精妙的标点符号,都可能成为“亮点”;因此我们老师要有一双善于发现、捕捉“亮点”的眼睛,随时以恰当的形式给予表扬、肯定、鼓励。
五、作业创新模式。
语文有两个本质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
工具性强调的是语文的语言运用性,目前最主要手段是“写”(当然“说”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方面,特别是当今的现代信息社会);人文性强调的是语文的文化内涵,实现的主要手段是“读” 后之“思”。那么,如果真正有效地做到“读”、 “思” 、“写”三结合,就基本可以通达语文的两个本质特性,完成语文教学任务。那么,作为语文学习重要手段的课后作业的创新就可以、也应该遵循这一基本思路来进行,即依托、利用、挖掘教材资源;结合实际,运用学生的自身积累;读写结合,训练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具体的作业形式主要是小短文;设置的题目一般具有主观性、开放式的特点,要便于学生个体积累的展示和个性特征的张扬。
研究中,主要创设七种新的作业形式,给学生提供思维“舞蹈”的舞台。
1 依托教材,自主综合。高中学生已在课本中学习了大量的中外经典作品,这些作品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归纳认识,进行思维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熏陶学生的文化精神。例如,高中语文第三册的第一课《〈诗经〉三首》,其中两首写婚姻爱情,从中同学们感觉到中国远古青年男女的婚姻爱情观念,并非如同学们的一般认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毫无自由自主。这样就可以此为契机,要求同学们根据所学课文,联系初中课文《关雎》《蒹葭》、高中语文《读本》的选文《子衿》、《溱洧》和名著导读《诗经》,写一篇题目为《〈诗经〉时代的婚恋观》的小论文。
2 立足教材,连类延伸。高中学生已经有了相当的思想积累和认识水平,对于前人的一些思想已经能够举一反三,连类深思;因此我们教师就应当适时的激发、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并使之付诸实践,进行书面表达,记录思想,训练思维能力。比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种树郭橐驼转》学完后,就可以布置作业《种树·理民·教育》。
3 挖掘教材,对比深思。高中语文多是名家名篇,一些关键语句往往如一个洞口,洞内幽深广阔,宝藏丰富,要真正的理解、把握、领会洞中的蕴涵,必须结合作者的身世和作品的时代背景。如高中语文第三册,杜甫的《登高》中有“艰难苦恨繁霜鬓”的句子,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中苏轼的《江城子》中有“尘满面,鬓如霜”句子;两位名家的名句都有共同意象“霜鬓”。于是,我就抽取共同意象“霜鬓”二字,布置作业《谈“霜鬓”——兼及杜甫、苏轼》。
4 综合教材,对照融通。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投射到同一类人物身上时,总是表现出不同特征。因此,我们就可以通过人物形象的求异对比,来分析认识人物在不同时代(国家、民族)的不同命运,从而认识时代的发展变化或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风貌。如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一单元(小说单元)《祝福》、《边城》和《荷花淀》三篇文章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就反映的中国妇女在20世纪上半叶的命运变化,进而反映了中国社会状况的变化。于是我们就可以结合课后练习,布置作业《“祥林嫂·翠翠·水生嫂”三人谈——20世纪上半叶中国妇女命运的变化》。当然,我们也可以同时运用存异求同的思维来提示学生思考问题。如学习话剧《茶馆》,就可以从三个时代的不同与相同处来看其所反映的时代生活和作品主题,如学习了《守财奴》就可以进行中外吝啬鬼形象的对比思考。
5 模仿教材,创造形象。学完课文,要求学生模仿课文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如高中语文第三册余秋雨的《道士塔》成功的运用了历史“呈现”的形象手法,生动地展示了旧中国的愚昧、腐朽、昏败和西方列强掠夺造成的民族文化的悲剧,震撼人心,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据此我们可以选一些情感色彩强烈的典型事件,要求学生用呈现形象的手法来完成,如《昭君出塞》、《文姬归汉》或《火烧圆明园》等。事实上我们看到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也不乏这类文章。
6 领会教材,情景演绎。这种作业形式,适用于课文中戏剧作品和小说改编作品。如学完《哈姆雷特》、《雷雨》、《等待戈多》等课文,就可以布置舞台表演作业;学完小说《项链》后,就可以布置改编话剧及舞台表演的作业。
7 压缩教材,概括提炼。这种作业适用于说明性和议论性课文;主要训练学生筛选、提取、整合信息要点的能力和综合性的连贯表达能力。如学完第四册《南州六月荔枝丹》的课文后,就可布置有关荔枝介绍的短文;学完第五册的《中国古代小说概览》,就可以完成《中国古代小说小史》的作业。
另外,可以改编教材,扩写续写;如《祥林嫂之死》、《玛蒂尔德发现假项链后的生活》、《假如阿Q没有死》。可以截取教材,重新组织;如《刘和珍小传》、《夏瑜小传》、《华老栓买药》、《项链》(话剧)。
当然,小论文式的创新型作业模式不止这些,只要着眼于创新,潜心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会创造出更丰富、更有效、更切合学生实际的作业形式,提高我们语文教学的效率。
六、作业创新的效果。
1 成绩效果。
表1:高2007届2006-2007-I学期期末成绩统计
班级 |
平均分 |
优秀率(%) |
及格率(% ) |
备注 |
实验班(文科) |
74.57 |
7.4 |
96 |
高三(4) |
对比班(文科) |
73.21 |
2.3 |
90 |
高三(3) |
实验班(理科) |
75.87 |
10.5 |
97 |
高三(1) |
对比班(理科) |
73.32 |
4.9 |
92 |
高三(2) |
说明:此表数据来源于《长庆七中中学部2006-2007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成绩分析》。
统计数据分析:从表1中可见,实验班与对比班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两项指标只是略有提高,看不出明显的效果;但是在优秀率这个指标中却有明显的提高,文理实验班分别比对比班高出5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作业创新首先表现在优秀学生身上。
表2:长庆七中2007年高考成绩分析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