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想——托起民族复兴的希望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619 发布时间:2011-05-22
随着60年前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升起,中国人走进了放飞梦想的新时代;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人追梦的空间更加广阔。
一代代中国的追梦人,带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百折不挠,开拓创新,托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中国人的梦想,展开飞翔的翅膀;中国的追梦人,与祖国甘苦与共
“如果不能理解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所经历的苦难有多么深重,就难以理解新中国的成立,对于中华民族具有何等重要的历史意义;就难以理解国强民富的梦想,在中国人的心中为何如此强烈与持久。”当代中国研究所学者曹光章说。
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中国人的“强国梦”成为一种悲壮的集体意识,无数追梦人为之抛头洒血。新中国的成立,终于使“强国梦”有了实现的坚实基础,使个体梦想找到了归属和依托。
1950年8月,刚刚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的邓稼先谢绝了恩师和好友的挽留,毅然回到祖国,投入科学报国的集体中。5年后,44岁的著名导弹学家钱学森终于结束被软禁的经历,踏上了回国的归途。回到新中国的第二天,钱学森就带领全家来到天安门广场,仰望雄伟的天安门,凝视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
很多美国同行不理解,新中国有着什么吸引力,能让钱学森放弃功成名就的生活。他的夫人蒋英说,在腐朽的旧中国,“有心报国,无路请缨”是钱学森心中最深切的痛。新中国的诞生使他们这代人梦想的激情重新迸发,追梦之路变得清晰坦荡。有什么吸引力比这更大呢?
1958年到1986年的28年中,邓稼先共参与了32次核试验。与妻子许鹿希结婚33年,实际在一起的时间只有6年。直至生命将逝的最后时刻,他仍然挺住病痛给中央写信,为核事业发展提建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钱学森有时出差好几个月不知去向。直到1960年我国第一枚国产导弹研制成功,蒋英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因为她明白,丈夫的每一次“失踪”,都和国家的未来联系在一起。
越是感受到强烈的新旧中国对比,就越能堆积出浓厚的民族情感。邓稼先说:做好了这件事(核事业),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而死也值得。
对于一心报国的追梦人来说,祖国,是梦想开始的地方;祖国,也是梦想落脚之处。个人的梦和国家的梦就这样相生相伴,融为一体,愈发显示出它高尚的价值和意义。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又在罗布泊上空爆响。从原子弹到氢弹,法国用了8年、美国用了7年、前苏联用了4年,中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1966年10月27日,中国的“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拥有了真正的核武器……以“两弹一星”为重要标志的新中国的“强国梦”,就在一批爱国知识分子的艰苦奋斗中横空出世。外电纷纷评论:中国闪电般的进步,像神话一样不可思议!
如今,已近百岁高龄的钱学森依然没有停止在科学研究道路上的探索。他晚年所做的研究工作,目标瞄准的是2049年,这一年,将是新中国成立100周年。
新中国的60年,就是一代代中国人为祖国共同奋斗,努力开创梦想的60年。从雷锋到王铁人,从焦裕禄到孔繁森,从蒋筑英到袁隆平,从杨利伟到吴大观……对梦想他们锲而不舍,为追梦他们舍死忘生。
从克拉玛依到大庆油田,从“京九”铁路到青藏铁路,从三峡大坝到探月工程……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梦想,在祖国的发展中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