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2023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心得——咸阳长庆子弟学校 曾兆华
所属分类:新闻动态 阅读次数:107 发布时间:2023-09-22
很幸运在青春的年华加入蓬勃发展的石油普教中心,在咸阳长庆子弟学校开始了自己人生的新征程,努力更好的担任一位人民教师。这几天遇见了很多有情怀又勤奋的前辈们,他们的分享引人深思。
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中心副主任陈昭亮在开班仪式上对教书育人的解读还犹在耳畔。他首先对我们加入石油普教这个大家庭表示了热烈的欢迎,也介绍了中心以及各个学校的发展。陈昭亮向我们提出立德树人、坚守教师本色的基本要求,教书育人、永葆初心、不懈奋斗,这既是对我们新入职教师的勉励,也是中心许多教师们一直以来所贯彻的准则。其中,“一年站稳讲台,三年独当一面,六年成为骨干,九年胜任能手,十八年成为名师,三十年成为教育家”,这些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段目标极大地鼓舞了青年教师。
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闫骏老师围绕“为什么成为教师”“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这几个问题,以《“三新”背景下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为题,以“人民教育家”于涟老师和“最美教师”张莎莎为例,引导我们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启发我们向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看齐。在立德上做到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以及激励学生。坚定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成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坚持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成为可敬的人民教师;树立大爱情怀、大德风范,身先垂范,向优秀前辈学习、看齐!
“人民教育家”于涟老师的一句话令人印象深刻。“教师身上的担子,一头担着学生的青春岁月,一头担着祖国民族的未来。”教书育人,最根本是立德塑魂。我在会后又去进一步了解了于涟老师。从教68个春秋,一直记着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的话:“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这是他的教育指南,也是我们学习的方向。学生成长了,是自己的最大幸福。因为教师的生命是在学生身上延续的,教师的价值是在学生身上体现的。
李宏波老师以《做一名文明而有力量的新教师》为题,强调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会学、会用,并联系自身实际,给我们展开了生动的讲解。
首先,新教师面临着缺乏经验、角色转变、环境转变以及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等问题。李宏波以自己所授课的高中化学为例,详细介绍自己的备课方法,从同一课不同版本教材中取其精华,准备自己的习题库和比赛教案与课件模板,有意地思考将教材知识与生活联系等。面对角色转变,承担好不同角色的职责,不将生活中的矛盾心情带入课堂,避免在心情不佳时批评学生,并把工作中的问题放在工作中解决,不传播负能量,不让父母担心。作为老师,需要刚柔并济的真诚对待学生,相信“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在班级管理中,设置各类“班长”,发挥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中,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力、课堂驾驭力以及评价力,不能满堂灌,要构建高效课堂,重视培养学生习惯,带班如带兵。在课后,要认真批改每一份作业,认真对待每一次质量检测,给学生及时有效的评价。备课中,多学习,利用好网络资源,多参考,认真地“取其精华”,再加以原创设计。
其次,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有很多,在思想品德上,为党育人守初心,为国育才担使命,教育是一份良心事业,一定要有责任心;在科学文化知识上,教师要多读书,专业书、教育心理书等等;在教学中,要具备课堂教学素质和师生关系素质;在生活中要广泛吸收各类信息,时刻更新自己的知识,做到终身学习;在处理教材时,教材作为教学工具而非目标,要研究教材、吃透教材、补充教材,研究各个章节间的关系,借助课标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由教材决定,教学难点由学生决定”等等。
教师的成长,是从教学反思中走出的,因此李老师建议我们“勤于课前,精于课中,思于课后”,充分怀着并努力做到尊重、相信、利用、发展学生,承担教育使命,是为学生、为老师,更是为国家。
感谢中心给予的这次培训机会,我充分认识到人民教师身上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三尺讲台也有千斤重担,人不率则不从,身不先则不信。教师只有自己热爱教育事业,才能以自己的精神状态带动学生去热爱生活;教师只有自己孜孜不倦、终身学习,才能以身作则,在工作上、学习上、做人上真正成为榜样。
星光不负赶路人,江河眷顾奋楫者。在今后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我将充分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教育没有终点,奋斗永不止步,不懈追求,勇于探索,用爱心、耐心和智慧,帮助学生把梦想照进现实,助力自己把平凡做到卓越。